回覆列表
  • 1 # 三國逐夢

    諸葛亮號臥龍,臥者,潛伏也,代表諸葛亮尚未出仕,無主之人;龍者,吉物也,擅變化,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代表諸葛亮的才學。所謂臥龍,是說諸葛亮有很強的能力,但還未出仕,言外之意就是,有想法的諸侯趕緊來招攬吧。 古人取號都有深刻內涵,又有“只有取錯的名,沒有叫錯的號”,諸葛亮敢自比管仲樂毅,還能被人承認,自然是人中之龍。事實證明這個外號沒叫錯,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三分天下,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實現了三分天下的設想,並在劉備去世後獨立支撐大局十餘年,延續蜀漢國祚。 而題目的廬中,或者說隆中,只是諸葛亮隱居的地方,普通人或許可以此為號,但對諸葛亮來說,這個名號凸顯不出他的特色,尤其在天下局勢變化逐漸明顯的情況下,諸葛亮急需遇到一位名主,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取臥龍這個高階大氣上檔次的名號就可以理解了。

  • 2 # 瑕不掩瑜世界殊

    臥龍相比廬中至少有以下優勢:

    一是臥龍名稱更雅,廬中未免有些俗。

    二是臥龍更具文化氣息,更符合那個時代知識階層特點。

    三是臥龍更能展現主人處境,更符合身份。

    四是臥龍更能體現主人志向和抱負。

    五是臥龍更能體現主人身價,更有利被明主發現。

    六是臥龍能夠和鳳雛呼應,共同提升價值。

  • 3 # 歷史智慧之窗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公元197年(東漢建安二年),年僅十七歲的諸葛亮來到隆中,住在山間的一所草廬中。他經常到田裡做點農活,更多的時間用來讀書和鑽研經史百家學說。他胸懷大志,雖隱居深山,仍密切注視著全國形勢的發展和各派軍事力量的變化,考慮著治理天下的大計。他經常和當地一些名士交往,談古論今,品評人物,交流對時局的看法。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南陽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

    至於諸葛亮被稱為“臥龍先生”首先是因為諸葛亮曾隱居於南陽臥龍崗上,所以人稱臥龍先生。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是諸葛亮才思敏捷,政治眼光銳利,對問題的認識往往超出常人一籌,因此被人們尊稱為“臥龍先生”,把他比做隱伏在隆中的人中之龍。

  • 4 # 紅繞歷史

    首先,我們看看《襄陽記》的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這裡名士司馬徽在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將諸葛亮稱為“伏龍”。這句話可能經過很多人的傳播後就被誤傳成了“臥龍”,因此諸葛亮有了一個響亮的名號“臥龍先生”,這是臥龍先生來歷的第一種可能。

    然後我們再看看《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是怎麼講的: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這裡徐庶將諸葛亮比作“臥龍”,來以此告訴劉備諸葛亮的才能很大,並且要劉備親自去請。這在當時可是難得一見的,主公主動去請的事情是很少的,所以側面增長了諸葛亮的名氣。這件事傳播開了,可能就給諸葛亮冠上了“臥龍先生”的稱號!

    諸葛亮,他的名號廣為流傳,連一些不讀三國的朋友也耳熟能詳。有一種說法“臥龍”這個稱號來自荊州名士龐德公,但是找不到那篇古籍上有此記載。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諸葛亮住在臥龍崗所以在當時被人們稱為臥龍先生。而臥龍這個號也就流傳下來。

    以上就是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的三個可能的原因,至於“廬中先生‘’這個不雅也不響亮的名號,我想諸葛亮本人是絕對不會用的,也不會默許別人這麼稱呼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立秋了,感覺又到了口腔潰瘍發作的季節了,有什麼辦法預防和緩解口腔潰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