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馳

    覺得寫出這樣小說的人,他的心靈應該是經歷了一場磨難與幻滅,一時很難恢復吧。

    最近幾年雜事比較多,演講啊,和朋友的往來呀什麼的,沒有寫什麼長篇,去年把過去寫的一些雜文(看其標題大多數都是些隨感)編輯成一本書《我只知道人是什麼》,反響不大。

    他自己也說“我有好幾部小說開了頭都沒有寫下去。我曾經試過誰也不見,哪個國家也不去。沒兩個月以後又見了。現在交流那麼方便,甚至能用手機定位你在哪裡,我說謊都不能說了。沒辦法。”

    哈哈哈哈,看來他現在也挺矛盾的,想靜下心來,做點什麼事情,但是確實沒辦法讓自己安靜下來。更何況他自己說,他再寫不出《活著》那樣的小說了,這也許是他沒有了動力。

  • 2 # 我寫字帶風

    餘華在《活著》之後,還有《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上下部、《第七天》,還有幾本雜文集。所以說他並不是沒有新作品。

  • 3 # 尹馳鍔

    餘華在創作《兄弟》之後,時隔7年,推出了他的新作《第七天》,七天,顧名思義,是一個依託於上帝創世的時間的故事,實際上,餘華新作的七天,更類似於中國傳統觀念的“頭七”的說法,雖然餘華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強調他始終在迴避“頭七”的思想。

    《第七天》的語言以及構架仍然是餘華一貫的風格。一個普通人楊飛在死後七天遇見了不同的人和事——有點類似於《你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講述現實的真實與荒誕,生命的艱辛與苦難,眼淚的豐富與寬廣,以及生活的絕望與冷酷。但是遺憾的是——個人認為這部新作沒有能夠達到《活著》的高度。

    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故事與橋段來自於網際網路的報道與橋段——或許這是在這個時代傳統作家統一面臨的尷尬——似曾相識,更重要的是,在這本書裡,餘華自己對於自己講述的故事是不確定的,猶豫的。也許正是因為如此,餘華只能在書中把一切交給了一個滯留人間的死人?

    其實,作為一個作家有一部傳世之作已是不易,何況餘華在《活著》之餘,《兄弟》,《許三觀賣血記》也是足以立世的經典之作,我們不需苛責,只需耐心等待,相信他的下一部經典會如期而至。

  • 4 # 元元的天下

    相信每個作家都有才思泉湧的時期,亦有創作的瓶頸的時候。

    餘華並非沉默,寫了幾個爛尾小說扔開並不奇怪,寧信厚積薄發,總有驚喜值得期待中。

    餘華的中篇《活著》之後,並非沒有新作問世,有《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上下部、《第七天》,還有幾本雜文集,只是反響不如《活著》罷了。

    其實論文學創作,對非專業研究者而言,一個作家的代表作,並不一定是技藝和思想最高的那部。

    文有其運,尤如人有其命,掙不開時代的面板一樣。正如《人到中年》《活著》這樣的作品,報春花第一朵或落葉第一片,具有代表性的東西,足以格外引人關注。

    餘華在奧斯陸大學演講時,講起了他讀魯迅的故事,他說"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盪,可以在"魯迅"裡一葉見秋”,也曾經討厭魯迅,無知地認為,"魯迅是一個糟糕的作家",認為他是魯迅精神的繼承者,是在貶低他的寫作。

    最後他告訴挪威的聽眾,當一個作家成為一個詞彙以後,其實是對這個作家的傷害。也許讀者將《活著》等同或概括成餘華無異如此。

    最新的小說《第七天》,顯然不如《活著》,魔幻現實主義筆法下,一個虛無的魂靈高高在上冷看塵世之眼,遠遠不及異常不幸又頑強活著的福貴,活生生親近動人,能讀懂的人不多。

    讀者對福貴的不幸深表同情,讓人不忍卒讀,認為餘華不僅記錄悲慘,表達哀莫大於心死,而是發掘平凡個體在時代洪流中,在死的恐懼伴著更強烈生的渴望,無力而堅韌的掙扎。

    正如餘華在《我接受命運,但懷疑生活》一文中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 5 # 談笑風生51369

    餘華在寫完《在細雨中呼喊》、《活著》之後,相繼寫出《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作家餘華一直是隱藏在小說背後的那個人。現在,他帶著一部書名叫《我只知道人是什麼》的雜文集,掀開簾子走到了讀者的面前。《我只知道人是什麼》於2018年7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

  • 6 # 永會106944671

    看了《活著》就不想活了。人世間再也沒有美好的留戀的東西了!餘華用他笨拙的筆甘當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他也是秋後的螞蚱奔達不了幾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最近的熱點話題996,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