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雪奇談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孔孟兩人的核心思想觀點來分析。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面對社會,提出”克己復禮為仁“,讓人們安分守己,遵守秩序,凡事都要符合禮節。面對統治者,孔子強調“苛政猛於虎也”,希望君主體諒民生疾苦,施以仁政。孔子的思想主要是教化勸說,這種形式並不能給統治者帶來壓力,即使做不到也威脅不到統治者的地位,並且孔子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更有利於鞏固皇帝的統治。於是大多數統治者都把孔子的學說列為官學,並大力推行下去。

    如果說孔子的“仁”只是構建了一個大的框架,而孟子的“仁”則是在此框架上進行了完善。孟子出生在戰國,國家鬥爭頻發,民不聊生。深知民間疾苦的孟子自然不像孔子那般超脫,見慣了生死離別,孟子領悟到人民群眾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所以在孟子的學說是以民為核心的“民本思想”。

    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民群眾在最重要的位置,國家次之,統治者的作用最輕。孟子認為“仁者愛人”,好的統治者應該愛護人民,保障人民的權力。孟子倡導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相互依靠,相互制約,如果一方的權力失衡,國家便會滅亡。

    這種削弱帝王統治力的言論引起了統治者的不滿,孟子的很多論點更是觸及了統治者的底線。所以孟子的學說就成為了封建社會皇帝的禁忌。這也導致歷朝歷代統治者獨尊孔子,祭拜儒家聖人時,也只拜孔子而不拜孟子。

    ------------------------------------------------------------

  • 2 # 敢為人言

    孔孑的觀念學說對符合統治者管理百姓政策,什麼君上臣下,等級思想,沒有宣揚對暴政昏君推番取而代之的言論,對國家更新換代,社會進步起反作用。

  • 3 # 王者一老王而已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創始者,自然會在後世傳播處於最優勢的地位,同時孔文化集詩書禮樂之大成,思想內容更加適合文化教育傳播,具有良好的普及性。孟文化則在儒家學說裡有更加激進統一的思想,更具深度。這種思想多數時候體現在政治需求上,提倡仁政愛民。

    在道德層面,孔文化裡的禮更加具體適用,遍及人們生活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到長幼尊卑,遠近親疏,都有可借鑑性。孟文化則相對特立獨行,所倡導的“富貴不能淫”“捨生取義”等道德典範讓人高山仰止。

    孔孟文化中,孔文化更具廣度,而孟文化則獨具深度,二者各有千秋。後代封建王朝相應的更加推崇孔子,但並不是只推崇孔子,事實上,《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重的,歷來是科舉考試中的必考重點,可見,孟子地位雖不及孔子,亦不遠已。

  • 4 # 詩說茅臺故事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孔子的“仁”思想構建了當時解決社會矛盾的一個理論體系。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完善,提出了以民為核心的“民本思想”。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仁者愛人”,人民群眾在最重要的位置,國家次之,統治者應該愛護人民,保障人民的權力。這個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形成了“孔孟之道”。但,在戰國中國的社會仍舊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封建王朝還沒有形成,這個以“仁”為主的思想並不是主流。到了秦朝,由於秦始皇用武力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他的統治正處於歷史潮流大轉折時期,由於沒有處理好社會矛盾,在秦二世,被新興的歷史力量所推翻,建立了漢王朝,漢王朝初期開始緩和了各階層的矛盾,社會趨於穩定,但仍舊沒有找到科學的統治理論,發展過程中新的矛盾層出不窮。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等一批儒學派人物,為了國家的治理,提出了“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被漢武帝採納,從此孔孟之道走上了歷史舞臺中央。2000多年的歷史證明,孔孟之道是封建王朝最好的統治理論。這一思想至今仍然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孔孟被尊為聖人。

  • 5 # 共論矛盾

    大道無形,大聖無名。

    因其廣大,故而無法名狀。

    孫子不知生死年月。

    老子不知確有其人。

    孔子盡是弟子代筆。

    孟子盡少有人提起。

    毛主席在最後歲月,亦要粉身碎骨為革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薪4000該不該買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