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昆蟲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存在感較低,如何評價看看他的功勞就知道了。

    1.幫劉備收攏人心,在益州站穩腳跟。法正給劉備建議娶成都將領吳懿的妹妹,成功的收攏人心,穩定局面。

    2.制定律法,使蜀國迅速的走上正軌,改變以前法紀鬆弛,不得人心的局面。

    3.幫助劉備奪取漢中,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使劉備的勢力達到歷史巔峰。

    法正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劉備將法正視為最重要,最倚重的謀臣。可是就在劉備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法正卻英年早逝了,劉備因此而痛哭。後來關羽被孫權幹掉,劉備執意伐吳,諸葛亮沒辦法說了一句:如果法孝直在一定能阻止主公伐吳。

  • 2 # 新疆小表哥

    219年初,法正選準時機勸劉備進攻,劉備夜襲夏侯淵,大破夏侯淵,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劉備於是佔據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曹操親征,聽聞此計也感概不已。

    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劉備稱帝前,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連哭泣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法正深受劉備信任,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由此也可見法正地位之高,甚至蓋過了關羽、張飛、龐統等人。

    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然天妒英才,法正壯年而亡,否則以劉備之英明,諸葛主內,法正主外,何愁天下不定?

    法正死後,222年,劉備興兵伐吳,223年大敗於吳國的陸遜,諸葛亮感概:“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也看出法正在劉備伐吳之前死的。

  • 3 # 尋找不答應

    法正,智謀才略不遜諸葛,但是德行不足。

    一、智謀才略不遜於諸葛

    劉備輕鬆取得劉璋的地盤,法正功不可沒。後來幫助劉備拉攏益州氏族,替劉備招賢納士讓劉備迅速在益州站穩腳跟。同時參與制定《蜀科》用嚴刑峻法來改變益州以往法紀松馳、威刑不肅的局面,符合益州民眾對公平公正的追求。當然,法正最出色的謀劃就是幫助劉備奪取漢中,設計斬了曹操大將夏侯淵那是順手為之。

    對於他的才能,諸葛亮評價說,劉備得了法正後才能展翅翱翔,甚至是劉備伐吳失敗後,諸葛亮也說,法正還在的話,劉備不會有這樣的慘敗。曹操評價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陳壽則是將他和郭嘉、程昱相媲美。

    二、德行不足

    法正是名門世家出身,受過良好的教育,父輩和祖輩當過官或是一方名士。後來為躲避戰亂饑荒入蜀依附劉璋,先後被任命為新都縣令,軍議校尉。在這段期間,法正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十分苦惱。且不說法正懷了多大的才,既然做了一方地方官員就得好好造福一方才對,天天感慨自己懷才不遇是什麼鬼?有才,那也得經過實踐,然後再慢慢的往上提拔,劉璋不是不給法正證明自己的機會。況且,你自認為有才別人就得重用麼?到時別人都效仿怎麼辦?人才選拔豈不是特別混亂?

    何況法正的苦惱也並不是真正的懷才不遇,三國志中記載“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大概意思是法正不被重用,又遭到老鄉的誹謗,心裡不高興。他鄉遇老鄉本該是高興的事,結果老鄉說他品行不端。由此可以知道,法正這個人品德真的不行。

    後來天下形勢有變,法正勾搭上了劉備,不但背叛劉璋,還積極替新主謀奪舊主的江山。劉璋沒有對不起法正的地方吧?非但沒過節,而且劉璋對法正是有恩的,信任有加的。而法正不報恩反而欺騙舊主,圖謀不軌,對舊主是不忠的,所作所為更不是一個屬下該做的事。瞧瞧法正怎麼說的,“乘劉牧之懦弱”。主上不行,身為下屬的連勸諫一次都沒就陰謀廢立,連基本的做為下屬的擔當都沒。

    後來劉備取得了益州,法正居功至偉,開始了作威作福。三國志記載:“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這行為可謂是“一朝得勢,雞犬不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一下你見過的夫妻之間鬧矛盾的最高境界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