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事拾趣
-
2 # 串說歷史
結論寫在前面,是的,類似玄武門之變的事情是帶有普遍性。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宮門玄武門發動的一次政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針對秦王李世民,兩方勢力為了至高無上的皇位明爭暗鬥。在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集團勢力逐漸壯大,處於上風之時,李世民劍走偏鋒,在玄武門拉弓射箭,將太子和齊王殺死。
這場玄武門之變是中國歷史漫漫長河中的一個縮影,它所反應的宮廷內爭在任何時代都經常發生,也許是直陳式地攤開在我們面前,也許運用曲筆的筆法,將真相從史書中隱去。無論如何,究其根本,問題大約要追溯到最初的宗法制。
從“禹傳子,家天下”開始,王位的世襲成為傳統,生下來便含著金湯匙的人成為這場戰爭幸運而又不幸的入圍者。分封制已經實踐,最高統治者吸取經驗教訓,一定要將盡可能多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秦始皇統一六國,為“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可以儲存這份榮耀。扶蘇為秦始皇長子,品行端正,為人剛直,又有治國的策略和才能,宜立為繼承大統之人。但胡亥為了和自己的哥哥爭奪皇位,暗地勾結李斯、趙高等人,假傳秦始皇的詔令,命扶蘇自盡。扶蘇按照倫理道德遵守了父親的“命令”,秦二世胡亥得以登上皇位。
歷史上有些事情似乎是驚人的相似,隋煬帝楊廣和哥哥楊勇的皇位爭奪戰也是如此。楊勇先被立為太子,但因為不得母親獨孤皇后的歡心,自己也耽於酒色和奢侈享樂,所以被獨孤皇后和弟弟楊廣暗地裡蒐集把柄。一日時機合適,便向隋文帝進言,讓隋文帝廢掉了楊勇的太子之位。隋煬帝楊廣即位後,也假傳詔書賜死了哥哥楊勇。
若說蕭牆之禍,最有名的莫過於清朝的“九王奪嫡”。康熙帝於子嗣上十分興旺,也令這場皇位爭奪戰愈演愈烈。當時康熙的兒子們分為“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隨著太子胤礽兩立兩廢,爭奪的主戰場來到了“四爺黨”和“八爺黨”這邊。即使雍正帝胤禛和十四爺胤禵是一母同胞的親生兄弟,兩人卻分屬於不同的陣營。在這場爭奪中,雍正帝甚至巧妙地運用時機退出爭奪的漩渦,給心腹戴鐸寫信“況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極言自己對皇位無心。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八爺黨”的成員最後大都未得善終。
如果天下只能有一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死榮辱只在一線之間,那麼人處在權力慾望的漩渦中,就有很大可能喪失了在大多數人看來合乎情理的判斷,為了權力爭奪不惜一切代價。也許這場關於慾望的戰爭,從來都沒有贏家。
-
3 # 文史日更
玄武門之變的本質,是實力武將集團(關隴軍事貴族)擁立自己中意的皇子(皇二子李世民),逼宮舊主,另立新君。李二並不是真正的主謀,看他當皇帝后的態度就知道了,跟底下的大臣相處得那叫一個和諧,一點兒皇帝的架子都沒有。早知這樣,何必去爭那個皇位。
這種事,歷史上太多了。隋朝的楊二就這麼繼位的,漢初諸呂之亂被評定後,文帝也是這麼繼位的,宋初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也是如此,太多太多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歷來如此。
不要以為皇帝很自在,當皇帝其實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你必須學會如何在皇權意志和貴族權益之間保持一種平衡。皇權太弱,國將不國,可皇權太強,貴族們就會鋌而走險,另立新君。因為皇權意志過度擴張而引發政變的事,太多了。
回覆列表
在古代王位的嫡長子繼承製會導致類似玄武門之變的事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謂的嫡長繼承製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有才能。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后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妻所生的長子。比如哥哥的母親為妾,弟弟的母親為妻,只要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為太子。
這種繼承製有其優點,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但也有其缺點,在這種繼承製下,一些富有才幹、有能力的庶子等皇室子弟難免會心生不滿,因此,這種制度不利於選舉賢能之人統治國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內部爭奪帝位的殘酷鬥爭,比如朱棣謀反,李世民奪位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