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莊1號院
-
2 # 糖媽育兒圈
孩子學習壓力大而自殘的事情,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找出具體原因,細心溝通開導,以免釀成悲劇。
一:可能的原因
A,孩子本身對考試結果好壞並不是太在意,可是家長對孩子期望和要求都比較高。孩子擔心家長失望,甚至打罵,所以特別在意學習成績,心裡壓力也特別大。
B,孩子性格特別爭強好勝,什麼事情都要得第一名,考的好就高興,考的不好就悲傷。經受不了挫折,承受不了失敗,往往最後容易自暴自棄或者自殘。
二:比較好的方法
A,幫孩子卸下思想包袱,讓他更輕鬆的學習。現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家長不應該再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和緊張。
孩子的一生要經歷無數的學習和考試,家長跟孩子都不應該只盯著成績,更不能讓我們的心情被成績綁架。
呼籲家長把眼光放的更長遠一點,實行真正的素質教育,不太過分看中孩子的成績,平靜的心態面對孩子的學習。
踏踏實實打好基礎 ,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孩子的人格和品德。給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和鼓勵。
孩子沒有太大的心裡壓力,輕裝上陣,往往知識學的更踏實,成績自然會更好。
溝通是一門藝術,家長和孩子溝通比較困難,是因為彼此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
孩子對家長有牴觸情緒,傷了孩子的心,孩子有問題和困難不願意跟家長溝通,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著他這個年級承受不了的壓力,所以自殘。
家長要多一點耐心和理解,沒有一個孩子能逼出好成績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留孩子的興趣,給孩子更多的鼓勵,提供相應的幫助。
最後: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也沒有誰能保證每次考試都能發揮的非常好。
告訴孩子,不管你學習成績如何,父母都是無條件的愛你!
-
3 # 北巷青柚
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應該是現在社會普遍問題,如果孩子壓力過大不能及時妥善的處理,有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大而偷偷哭泣自殘,說明已經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個人認為家長首先應該分析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孩子的壓力是否來自於家庭?來自於家庭成員中的誰?“望女成鳳” 、“望子成龍”是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由於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都非常嚴格,“中國式的教育”也塑造了很多“虎媽狼爸”。從小學到高中,五花八門的輔導班,生怕自己家孩子落下在起跑線上;甚至有的父母經常會要求孩子下次考試要考進多少名,將來要考哪所大學。這些都對孩子造成了不少的壓力。
比較典型的例子,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為了方便監管英子學習,甚至把臥室牆做成透明的;不讓英子接觸任何和興趣愛好的東西;長時間以來給英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最後甚至想跳海。
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心理醫生和孩子溝通要比父母好的多,心理醫生在這方面要專業的多,通過溝通能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壓力的根源在哪,也能提出緩解孩子壓力更好的辦法。
第二 壓力過大多半是來自於父母,建議父母應該先從自身尋找原因,真的能從思想上理解孩子。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能把父母給的這種壓力化作動力,有的孩子卻消化掉這種壓力。建議父母首先去掉嘴中“別人家的孩子”;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合理的制定學習目標,多去聽聽孩子的內心真實的想法,多給孩子留點私人空間,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愛好。
-
4 # 小林子啦啦啦
花一般的年紀,朝氣蓬勃的人,卻因為一些芝麻綠豆大小的事自殘。他們本該是無畏的,但是恰恰相反,一顆玻璃心讓他們遇到一些事,意志力立馬崩潰,這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
孩子出現自殘行為的原因01.是家庭因素
如果父母離異、家庭不和睦、家長過度高壓、家庭成員酗酒、家暴等,孩子就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會感到痛苦、自厭,特別容易產生自虐行為。也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這些孩子對自己的期望過高,當他們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就會產生挫敗感。自信心減弱,自責、焦慮,抑鬱,有的就會通過自殘來表達對自己的憤怒,懲罰自己的無能。
03.是自卑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會下意識的與他人進行比較。當發現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人的時候(外貌,學習成績,家庭條件,老師關注度,受歡迎程度…),極容易產生嫉妒,或自卑的心理。這種心理比較嚴重時,就可能發生傷害他人或自殘行為。
04.壓力過大
有的是學習壓力,有的是社會壓力,有的孩子過早的感受到了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壓力增大,有的是來自外界的壓力,比如被惡勢力強迫呀,校園暴力等……孩子沒有有效的辦法排解或者轉移這些壓力,有時候就會發生過激的行為。
青春期是孩子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階段。他們認識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好奇心旺盛,自控力又差,而且模仿意識強,容易受到網路或身邊不良現象的影響,容易被蠱惑,從而做出了輕率的決定。還有一種原因,是孩子在一次一次試探父母的底線。就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會把哭鬧當成一種武器。當孩子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他哭鬧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需要父母的幫助,比如餓了、渴了,需要換尿片了等。但是,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你會發現孩子哭鬧就代表著更為複雜的意義。
比如,帶孩子去超市,孩子想買棒棒糖,你覺得孩子吃太多糖不好,沒有給孩子買,孩子就開始坐在地上大哭。很多家長怕孩子哭,孩子一哭,我們的心情就會非常煩躁,恨不得一秒鐘就讓孩子止住哭聲,所以,不得不妥協,“別哭了,再給你買一次”,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意識到,可以把哭鬧當成一種讓父母屈服的武器。這樣一來,孩子每鬧一次就會比前一次厲害,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發現孩子不管不行了,都要上房揭瓦了,卻無計可施了,因為孩子會跟你要死要活,輕則離家出走,重則跳樓鬧自殺。
心理學中有一個拆屋效應,它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再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使人們迫於壓力不得不接受較小的、較少的要求。
以孩子玩遊戲為例,你不給我手機,我就跳樓自殺,家長害怕孩子跳樓自殺,不得不妥協,答應孩子玩手機的要求。當孩子靈活地運用了一次拆屋效應之後,他就會屢試不爽。俗話說,“小孩要管,小樹得坎。”父母早點對孩子說“不”,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線是什麼,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孩子長大了,才不會各種作,這本身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措施。明確地對孩子說“不”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3歲以後就應該逐漸給孩子樹立規矩,因為3、4歲是自我意識的形成時期,儘早地給孩子懂得是非觀念,意識到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就為今後的教育奠定了基礎,以免出現到了青春期無法管教的局面。
江蘇小學三年級語文一對一輔導
對於孩子自殘,父母能做些什麼?
1.堅持原則,明確地告訴孩子“不可以”
播發完三集動畫片之後,家長會告訴孩子時間到了,必須要關電視了,第一次這樣做,孩子肯定會哭鬧。這無論對孩子來說,還是對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難熬的過程,其實這就是一個拉鋸戰,考驗的是雙方的耐力。
2.多跟孩子交流
如果是因為一些外界因素導致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那爸爸媽媽要多跟孩子交流,溝通,家長和學校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的幫助孩子排解心事,走出陰影。家長要還孩子自由的空間,不要過分的對孩子採用包辦、干涉、指責的方式。特別是對待孩子的感情問題要採用疏導政策,否則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反抗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有自殘的傾向,要及時的制止,對他們提出批評,必要時還必須進行引導或強制性治療,不能任其發展。
3.千萬不要說“下一次”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哭地實在太厲害了,就心軟了,對孩子說:“這次我可以答應你,下次一定不能這樣做了”,這句話會讓孩子下次哭得更厲害,因為他覺得“還有下一次”。孩子哭完之後,家長要抱抱孩子,安撫一下孩子,在嚴厲的同時也要讓孩子體會到愛,同時我們要再次重申規則,讓孩子進一步強化認知。
隨著孩子的長大,特別是到了青春期時,我們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能一味地我們來定規則,孩子來執行,可以考慮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選擇,只要是孩子的做法合理、有道理,我們適當讓步也無妨,在雙方溝通後,制定合理的規則,但前提是我們要明確自己的底線在哪裡,父母的愛有底線,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孩子才有一個美好未來。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5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也許,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考試分數很重要!但是,孩子如果每天能平平安安的、健康的“活著”,在這個隨時可能發生意外的時代(2020新冠疫情),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珍惜的事情,不是嗎?
生命比學習重要。父母要認真對待,孩子暫時放下學習,療愈心理。
01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學習壓力,從而導致孩子出現自殘的行為?
我分析有5個原因:
原因一:孩子可能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痛苦。
原因二:自殘可以讓自己有力量感。
原因三: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荷爾蒙的作用會加深情緒的強烈波動。
原因四:孩子缺乏信心;不能實現父母或者老師的期望。
原因五:父母或者老師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了消極影響,比如懲罰、說教、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說:
有些孩子遭遇失敗會越挫越勇,而有些孩子在經歷失敗後就一蹶不振。這些對自己和未來都不抱期待的孩子應該得到我們的鼓勵,對待他們要寬容善良。
02
怎麼辦?
建議一:父母要了解孩子在自殘行為前發生的事情,以作為對後面措施的判斷依據。比如說,學校、家庭、朋友這幾個方面的情況。
建議二:父母放棄對孩子懲罰,說教的行為。多陪伴孩子,傾聽孩子。比如,問問孩子的感受,他有什麼想說的,告訴父母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想說,先不要強迫,等他願意說的時候再聊。
建議三: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從學校、家庭、朋友關係三個方面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在哪一方面感到了不順利或者是遇到了困難。
建議四:父母要共情孩子,感受孩子現在的痛苦。
建議五: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以前在學習時遇到的困難,讓孩子知道,這些困難時刻只是一時的,終究會過去的。
建議七: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的事情,比如家務,幫媽媽做些家務事,讓孩子在幫助別人的活動中,轉移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建議八:不要因為父母自己的“面子”問題,而拒絕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請專業人士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如果心理狀態還得不到緩解,請暫時休學。
03
總結
當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勇氣,讓他來直面自己需要解決的課題。另外,孩子也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中知道,父母是自己最後的安全港灣,是自己可以傾訴的朋友;知道面對一個困難的時候,其實還有其他的解決方式,自殘只是一個錯誤的方式。
最後我想用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的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話題:
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氣”。他們必須去面對一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的問題。父母無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夠幫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
6 # 美劇雅思
如果已經到了自殘這種地步,那麼最理智的辦法帶他去看心理醫生,由專業的醫生來評估是否需要介入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家長能夠及時關心小孩,應該不至於到這種地步。
現在的孩子普遍壓力比較大,這些壓力來自學校、老師、同學之間、父母、各種親戚。但是小孩子的心智發育並不成熟,很多小孩不會排遣這種壓力,父母想要及時發現及時應對。
首先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規律。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休息的好,營養也跟得上,學習的時候自然精力充沛,事半功倍。
其次要培養積極主動的心態,要讓小孩理解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自己努力過了不留遺憾即可。更多的將精力集中在過程而不是結果上。現實中只要過程中確實正確的努力了,結果都不會太差。
再次培養一個興趣愛好,練字、下棋、跑步、騎車,打球,總之只要他喜歡而且對身體沒什麼壞處又不影響他人的事情就行,可以一直有規律的保持練習。興趣愛好可以幫助小朋友排解負面的情緒。
最後一點,其實最重要,家長要養成良好的溝通習慣,就是在家裡保持事無不可言。所有的事情,無論大小,都可以說出來在家裡一起討論。大人的事情可以找小孩參謀,小孩的事情可以說給大人聽。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重要的是大家一起交流。讓小孩知道你願意聽他說話,你喜歡和他溝通,這一點其實是很多家長忽略的。很多家長說我願意和他說呀,可他不肯和我講。三句話就說他傻,說話居高臨下,或者一邊刷手機一邊語氣中表現出不耐煩,小孩子能願意和你說話才怪。要養成溝通的習慣,每天固定的一個時間,可以是吃過晚飯或者睡前,丟下手機,就是一起癱在沙發上聊聊天,說說一天發生的事情,各自的想法,哪怕是娛樂新聞。小孩子是很敏感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長不聽他說什麼,卻非要他聽家長的話,時間長了,孩子的很多情緒找不到出口,很容易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
溝通三忌:
忌居高臨下,展示權威
忌三心二意,心口兩顧
忌出言不遜,張口傷人
-
7 # 真假女漢子
孩子因學習壓力大而偷偷哭泣自殘,到達這一步,家長們一定不能掉以輕心。這樣的孩子是心理生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來醫。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用心去理解體驗孩子的內心痛苦,切忌指責埋怨。
首先,去學校和老師溝通。孩子在學習方面的一些情況,老師對孩子的瞭解多於家長對孩子的瞭解。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校的表現,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甚至還要了解孩子周圍的同學情況,分析孩子所處的學習環境。以便全面客觀地分析造成這種現象上原因。
其次,家長應該帶孩子去找心理醫生。任何一個學生,我覺得或多或少都會有學習的壓力。沒有絲毫學習壓力,或許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為什麼這個孩子便便承受不了,到達自殘的地步。相信心理醫生會給出比較全面的結論。
最後,就是家長該做的,和孩子心與心的交流。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家長要有一個長期的心理準備,關注孩子陪伴孩子,弄清原因以後,要配合學校老師,心理醫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減壓。
-
8 # 嘉爸聊育兒
作為家長,要想解決孩子的一個問題,就先要了解這個問題背後的實質,孩子自殘行為背後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難道僅僅是學習壓力大嗎?也許家長看到的只是表面問題。
我專門在網上查了一下資料調查,結果很驚人,目前4%成年人自殘,15%青少年有自殘傾向,大學生自殘佔35%,這些資料的背後是多少家長無助的眼淚。
“我不知道我在想什麼,我只知道這樣做我會舒服一點。”
“當我看著血流下來的那一刻,我感覺平靜了許多。”
一、緩解內心的痛苦。
孩子們通過對自己的身體的攻擊產生的痛苦來緩解自己心裡的難受。通過這種自虐的方式讓自己感受到自己還存在。
二、達到目的的一種方式。
三、對自己的一種懲罰。
比如說,這次成績沒有考好內心非常愧疚,卻又找不到發洩這種情緒的方法,就會用一些自殘的方法來舒緩內心的焦慮。
四、父母及生活中的壓力所迫。
現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不同,現在孩子壓力越來越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壓力是來自學習。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孩子就會面臨來自學校和父母的壓力,有時候父母會罵孩子,這些都會加重孩子心中的壓力,當自己的壓力得不到釋放時,孩子就會處理不好這種情緒,就會哭泣,慢慢的也有了自殘行為。
五、孩子的內心缺乏自信,自卑讓自身感受無力。
六、孩子不會表達。
有的孩子不會表達自己,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不知道什麼途徑抒發,就會覺得非常壓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往往會走向極端。
七、家庭關係的影響,家庭關係緊張、缺少關愛。
自殘的孩子的世界很痛苦,父母該為孩子做些什麼?
一、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內心情感。
想了解孩子之前,應先了解孩子的內心,父母應該先換位思考一下,應該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為什麼孩子會有這些行為出現?然後,父母還要自我反省,反思一下自己平時是不是做了一些錯誤的事情,只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父母和孩子才能進行接下來的話題。
二、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不要做個悶葫蘆。
在心理學上,有通過繪畫療愈的療愈方法。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用繪畫去表達、去抒發。
三、家庭、學校要給孩子更多自信成長的空間。
四、積極尋找舒緩孩子內心情緒的方法。
旅遊可以讓人忘卻一些不快的事情。父母可以帶孩子出去遊玩幾天,讓孩子在玩耍中緩解自己心中的難過。
-
9 # 你好青春期
父母先平復自己,接納孩子當下的現狀和事實,把它看作是父母和孩子成長的機會。
通常來說,先有關係,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孩子有壓力寧願自己扛,甚至不惜傷害自己,也沒有告訴父母,尋求幫助,說明你們的親子關係不佳。
另一方面,孩子傷害自己,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缺愛的表現。
【建議】
先給予孩子尊重、傾聽和愛,修復親子關係,然後再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尊重、傾聽、肯定、鼓勵跟孩子相處時,時刻提醒自己有沒有尊重孩子,共情他的感受,看到他的需求。
比如:孩子偶爾回家晚了,不是一回家就指責,而是關切地表達對孩子安全的擔心,問他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這時候孩子通常願意溝通,也許是老師拖堂了,也許是路上公交堵車了……
這是親子關係改善的第一步。
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有意無意策劃一場特別的晚餐。可以慶祝孩子最近的努力,慶祝爸爸工作取得新的進展,慶祝媽媽堅持跑步做的不錯……
總之,生活中值得被放大的喜悅都可以成為“藉口”,讓家庭生活充滿愛和溫暖,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這是親子關係的進一步優化升級。
迴歸到解決問題在安全有愛的親子關係中,看見孩子的情緒、壓力和需求,不評價,不批判,不指責,不羞辱,讓孩子願意敞開心扉,有力量面對和解決問題。
至此,親子關係不再是為了爭個誰對誰錯,而是迴歸到了愛,迴歸到了一家人相互支援,共同解決問題。
-
10 # 老貓Xyx
告訴孩子,分數和排名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應該是對於學習的興趣愛好不可丟失。有時間可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轉移他的注意力放鬆他的情緒。慢慢會好起來的,祝你孩子順利!
回覆列表
很慶幸家長能及時發現,並試圖尋找有效解決方法。
首先,別緊張,要了解事情的原委。雖說知子女者莫如父母,但父母不可能每時每刻都盯著孩子,因此必然有關注不到的時候。有些事情可能發生過,但父母雖毫不知情。比如有時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欺壓,回家卻正好遇到家長心情不好,又捱了一頓批,自此可能對家長封閉自我世界,失去家庭溝通渠道,導致內心的衝突和人生問題越來越多,無法解決,最終積累成疾。
所以,發現了這種事,家長首先應得新審視自己與孩子之溝通問題,檢查與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溝通是否順暢,通達,如果有問題,先解決這個溝通問題。
要鮮明告訴孩子,只要他是有道理,你一定會支援他的,哪怕現在沒有力量做到,但也可以一齊努力達到。不要停止對孩子表現你的關注和愛,也不要隱藏。
所有真正生活在愛的Sunny下的孩子,都不會自我傷害。
其次,關於自殘的心理問題中學生自殘,是當前社會中發生越來越的事,本質原因還是由於個體在內心中的衝突,無法得至有效解決,從而產生的一種神經症狀。
可能是焦慮引發,也可能是抑鬱引發,不同的個體和引發的不同型別,需要有不同的對治方法。
但歸納結底,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需要孩子重新認識自我,能對自我真誠。引導孩子理清思想,尤其是文化思想體系的脈絡,解決那些引起衝突的問題,有所依存。
學校裡尤其大學裡高發精神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衝突,說白了就是價值觀衝突。比如唯金錢至上、唯知至上、唯成績至上、唯關係至上等等,由於學校教育的特性,導致單一思想體系主導了整個校園風氣,因此部分學生可能會格格不入,畢竟那與自己的認識是矛盾的。
自我否定到了極點,便是自我傷害與消滅。多數情形下,是由拖延症轉變為自殘,這中間有一個顯然的過程。
所以,要解決自殘問題,須先解決背後的心理上的價值觀衝突的問題。這個需要長期引導。
最後,關於治療如果已出現自殘現象,建議直接尋靠譜的心理醫生諮詢幫助。
這是大事,千萬不要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