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瓜舍

    但凡有兄弟姐妹就涉及到偏心的問題,沒有絕對的一碗水端平,就算父母真的覺得自己對所有兒女都是一樣的,但每個人視角不一樣,看到的,感受到的,總會覺得有些不一樣。

    我是家裡老大,父母算比較偏寵弟弟。有的時候想起來也會有點傷心。成年以後,自己有了自己的家庭,在情感上對父母的依賴就會減輕很多,所以那股子憤憤不平,慢慢也消融了。再加上我也很疼我的弟弟,沒道理因為父母更疼愛他一點,而去怪罪弟弟。

    去年有一次跟父母講電話,說到有個事情傷到我了。七月份很熱,我爸出去給人做工。然後我就說了一句,天這麼熱,就不要去做事了,我們三個都在工作了,你們現在也沒什麼負擔,管好自己就好。然後我媽回覆了我一句,現在就不賺錢怎麼行,你弟都還沒結婚,以後他要買房子,我們不可能一點錢都拿不出來吧。他不指望我們和你們兩個姐姐,他指望誰。我當時就有點蒙了,我心疼爸爸幹活辛苦,但他們幹活不是為我,也不是為他們自己,是為了兒子,顯得我的心疼很尷尬。後來再也不說這些話了。我和妹妹成家,全靠自己,沒有得到過家裡絲毫的幫助。

    我們做兒女,就盡到做兒女的義務,感情上的東西,有就感恩,沒有,不要強求。我經常說我愛我的父母,我會盡可能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情,但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永遠只能維持這樣表面上的客氣。從我出來工作到結婚生子,這十幾年,我沒有接到過我爸媽主動打過來的一個電話。我沒有跟他們抱怨過,因為抱怨沒有價值。

    我的孩子一天天長大,我的心態會越來越寬容,我會跟爸媽講電話,一次講一兩個小時,絮絮叨叨說著家常。逢年過節給他們打錢。但說實話,我對那個家依戀很少,沒有想回去的慾望。

    所以父母偏心也好,不偏心也罷。我們做好當兒女的本分,但在感情上,我們付出對等的感情,收到多少,就投入多少,這樣我們才能保護自己少受一些傷害。

  • 2 # 田菊1940

    我出生在皖北藥草世家、那是個典型的封建家庭,家中人口眾多。我的出生沒有激起全家任何人的感覺,我上面有個哥哥。在那重男輕女的社會里,我的出現更是微不足道的。我的父親常年行商在外,與我們的生活是聚少離多。我的母親也是多疼我哥少愛我的,我就在那個環境中成長的。後來我和哥哥都有了各自的家庭。父親先逝兄嫂與母親不和。我就母親接到我處共同生活了六年,母親患乳腺癌臥病在床,全是我一個料理。老人家臨終前說:閨女啊,媽媽對不起你,你從小我不喜歡你,閨女是人家的,兒子是自己的,你哥打你,欺負你,我都當沒有看見。吃的是你哥剩下的,穿的你哥不要的。這會兒我和你爸生養死喪都靠你灬"

    我說:媽媽不要這樣說,我覺的你是疼我的,我是你身上掉下來的肉,喝你的奶,穿你做的衣裳才長大的。媽媽你是疼我的。

    人們的存在各有各的想法,做法他們把我們從一尺多長屎尿不知,嗷嗷待哺扶養成人,我們要感恩,要報答。有時候我反思自己做的不是盡善盡美。深深理會子敋孝而親不待的含義深遠。

  • 3 # 晨曦82376960

    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的公平,機器都不能分得那麼標準,何況是人呢?身為兒女,有貼心的,喜歡跟父母多交流的,有沉默寡言的,父母肯定會喜歡貼心那個。不要埋冤父母,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沒做好,是不是跟父母缺少溝通。擺正心態,畢竟給予了生命,平常心看待一切,父母不欠你什麼。

  • 4 # 洗塵心理

    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句俗話說“東西過道兒南北拐兒,父母都是偏心眼兒。”偏心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一個是他們覺得某個孩子弱,就會多給予他。我們家的例子是父親認為哥哥能力不強,經常要求別的孩子給他幫助,不論物質還是金錢,還有時間和精力。記得有一年冬天,天下大雪,我放學回家的路上把鞋子走溼了,家裡父親放了一雙牛皮鞋,我想換上保暖一下較好,父親堅決不允許,說留給哥哥穿的,沒辦法,我只好一個人抱著溼鞋子在灶臺下烤,赤著腳坐那兒等著。這個事情過去40多年了,我依然記憶清晰,當時特別傷心。

    後來年紀慢慢大了,就知道不可能從父親那兒得到更多。於是學著自己去奮鬥。父親的偏心成了我奮鬥的動力。現在自己日子過得也不差,就感覺其實對待父母偏心,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努力去把自己過好,就像《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且35歲的高以翔在錄《追我吧》節目去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忠告?你的健康有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