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球事
-
2 # 酸腳大王
這個問題分為幾個維度來看,
第一,建隊思路與打法。國家隊與聯賽主流強隊的打法不配套。
1、國家隊的建隊思路從一開始學德國、學巴西、學歐洲拉丁、到現在可能要學南韓和日本。從一開始就沒有統一的建隊思路,裡皮倒是很聰明,除了恆大的幾名國腳固定主力架構,其他的都從聯賽裡狀態好的球員隨便呼叫,即插即用,戰績倒是能對付,可是球隊風格呢,球員配合度呢,根本看不到。所以就是國家隊踢國家隊的,俱樂部踢俱樂部的,球員呢,你讓我踢啥就啥位置,球員的綜合素質絕對沒有到達收放自如的地步,很多國腳在國家隊,踢的都不是自己熟悉的位置。
2、各個國腳在自己的球隊都是核心,圍繞著自己有戰術,中超球隊會根據教練的需求匹配外援與內援,有些強隊打法還是有一定傳承的,但到了國家隊,特別是有老國腳老隊員壓陣的時候,不敢發揮,或者就壓根沒法發揮,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加足球圈內的一些頑疾。同時國腳最大的問題在於技術特點同質化嚴重,因為在各自俱樂部,核心位置特別是中軸線都是外援,即使不是外援也是外援帶著踢,邊路球員居多,前鋒就更少。整容變化度上,作為教練就沒有更多的調配選擇餘地,同質化球員太多。
3、外援問題大家都知道,看下中超進球與助攻榜資料就很明確,有核心外援停賽對中超球隊的打擊有多大。所以國腳表現好,是相對的,是根據與球隊外援匹配度來的,為什麼很多中下游的中超球隊,喜歡黑又硬,或者黑又快,是因為很多時候要靠外援個人能力來解決問題。同時外援也吸引了絕大多數防守的注意力,沒有外援的輔助國內球員自己搭配到一起配合不起來,沒有了自有發揮的空間,就顯得不如在中超踢的自如,和自信。
第二、好球員的稀缺,青訓的缺失,帶來了很多負面蝴蝶效應
1、好球員的收入激增,可流動好球員少,對應位置的中超其他隊半主力球員還不是特別國腳級的,動輒都大幾千萬轉會費。球員在中超賽場上就容易自我膨脹,覺得自己值那麼多錢。國腳就更甭說了,弄個國腳身份對自己重要外,在國家隊的表現,對我在俱樂部的收入沒有影響,我也沒想拿洲際大賽的表現當跳板去歐洲踢球,去了歐洲踢不踢的上不說,錢肯定拿不到這麼多,沒動力。至於說代表國家隊踢球沒那麼多錢拿,沒那麼大動力,我覺得倒還好,作為人榮譽感這個東西多少應該有點吧。只是綜合上邊的因素,球員在面對巨大壓力的時候,容易扛不住容易崩盤,思想意志薄弱罷了。
2、青訓的缺失,儘管有U23政策的出臺,除了俱樂部應付政策外,真正湧現出來的所謂好苗子,真正進入到國家隊了嘛,本屆亞洲盃中國對平均年齡最大,就為了要一個8強一個世界盃分組的種子隊,然後直接重建?節操在哪裡呢。沒有真正放棄官本位思想,政績足球的干預,球員怎麼可能表現的好,徐根寶踏實在崇明島奮鬥幾年,出來吳磊等一批國腳,可其他人呢,有誰在踏踏實實搞青訓,踏踏實實搞青訓怎麼可能會不出人才。u23政策繼續的話,那麼u24沒踢出來的球員怎麼辦,面臨大批次的下崗。外援能力原來越強,國內球員看似水平也越來越高,但是真正能用的也越來越少。
總之,國腳在俱樂部的表現,可以說是中超虛假繁榮的一種表象,因為球迷看到的,當然是國腳與大牌外援高光的表演,很忽略了他們本來真實的水平,國家隊其實也需要一個弗格森一樣的教父級人物,像奎羅斯帶伊朗國家對7年,需要穩定,需要打法統一,需要為了這個統一的打法,培養青訓人才。重頭再來不怕,就怕重頭再來還是走的老路。
回覆列表
中超這些年的發展速度驚人,國腳的年薪至少千萬以上,所以國內球員都希望到國家隊鍍金,打上國腳標籤後,鈔票就大把大把地來了。在國家隊踢比賽,只有少的可憐的補貼,這一對比,就明白為什麼在聯賽拼命踢,而在國家隊不賣力了。
除了年薪之外,各俱樂部的高額獎金,也是收入的重要部分,所以各俱樂部的國腳,都不願在國家隊受傷,一旦受傷,回到俱樂部踢不上,獎金就拿不到了,“躲球哥”就是很好的例子。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俱樂部往往有能力超強的外援,在這些外援的帶動下,國腳自然就跟著踢得好了,國家隊就不存在這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