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士德Marx

    中國的哲學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唯物與唯心。王守仁的哲學也是沒有準確的界定。王的心學,未必是徹底的唯心主義也不可能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所以為什麼現在人,研究哲學,必須先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2 # 寶燈63078801

    王守仁是對的。唯物論的根基是“物質是客觀存在”,但是,問題是,沒人能證明這“客觀存在”必定存在,故,整個唯物論實際上是一種臆想、一個空中樓閣。那麼,什麼是“物質”呢(比如我面前的“杯子”)?按我的觀點,“物”(物體、物質)本質上是(也只是)“人”之間所達成的“語言約定”(而已)。這個觀點與王守仁很接近。

  • 3 # 清風明月211694736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堅持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

    其次,再完整地看一下王守仁(王陽明)在《傳習錄》中那段話的原著:“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這段論述科學指明瞭心與物的關係。

    我的理解是,人的身軀是由心來指揮的,而心則是由思想來控制的,思想是由正確的認知(理論)形成的,而正確的認知或理論來源於“物”,人透過專心致志地觀察分析客觀事物得出真知。王陽明這裡的“意”,可理解為“認識”,這裡的“物”,可理解為實踐(因為他舉例是“事親,事君,仁人愛物”的實踐活動)。意之所在便是物,相下之意就是認識產生“之母”是實踐,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中實踐出真知的規律。

    把王守仁的“意之所在便是物”與唯物主義的實質內涵相對比,不難看出,他是在論述心學的一般過程或通道,雖與唯物主義的範疇不大相同,但亦有異曲同工之妙,與唯物主義的思想不僅不相悖,反而從另一側面印證了唯物主義的正確性。王陽明不愧為明朝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的400年前,就已經指出了物質與精神,意識與存在,認識與實踐的辨證關係。

    這僅是本人膚淺理解,期盼高手指教。

  • 4 # 風鈴1777

    用正統的唯物唯心來劃分,王守仁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當然這只是頂帽子,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其實王守仁是強調物質意識的關係跟手心手背一樣是不可分的。他是說:當你的精神意識向外觀照的時候,你投放出去的意識本身就具有物質的力量。他就這個意思。這個話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單把這一句拎出來,就容易認為他是一個唯心主義。當然他這個話也給人留下這樣的把柄,除非你比較全面瞭解了王守仁的思想。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決定意識,但並不否認意識本身就具有強大的物質力量。王守仁這個話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但容易造成誤解,最好不要那樣去說。要解決當今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唯物辯證法是最犀利的思想批判武器。

  • 5 # 不會水的魚123

    王守仁就是唯心主義的觀點,以此來處理社會問題,是完全可以的,因為人對任何事情的看法都是從自己內心出發的,因此王的觀點存在一定的市場。作為現代人根本就不需要糾結於此,明朝就是討論這個問題完蛋的。因此對國家,對個人最有用的思想是王夫之的經世致用,也就是毛主席說的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因為王守仁名氣大,乾的事牛逼就迷信他的言談。真正看過傳習錄,啥幫助都沒有。王守仁最有用的一句話就是知行合一,深刻理解這一句,傳習錄的書,就不必再讀了。

  • 6 # 楊州

    意之心志所言知行修 身之方。

    守仁把孔孟文化帶入誠信,泛

    及道佛。成物質運動範圍,及

    形式規則!是民族文明推行,和

    民間風俗傳承!

    歷代盛衰成敗都有關?中華載成

    千代而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杏花村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