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葉
-
2 # 夢醒在深夜
輔導孩子的功課,自己精通肯定是最好不過了,問題是,就是全世界的家長給孩子輔導功課也很難做到門門精通,低年級可能還行,到高年級了,很多家長就很吃力了,尤其到了中學階段。所以,家長做到都精通不現實,但不妨礙家長在輔導的過程中,自己也去學習,學習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因此,我建議,家長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說為了輔導孩子而去學習。
我認為,與其考慮怎麼輔導孩子學習,倒不如從如何讓孩子自己學會學習,,父母只是是監督的作用,具體怎麼做呢?
1、從小培養孩子學習習慣。教會孩子如何在學校聽課,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不要在做作業的時候三心二意。比如,有的孩子做作業過程中,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一會吃東西等等。這些都需要家長去幫助孩子克服掉不好的習慣,克服這些困難,遠比輔導作業重要的多。
2、增加孩子學習興趣和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家長再輔導也沒啥用,所以,鼓勵孩子,肯定孩子,就顯得尤為重要。父母更多的是要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導師,不是簡單的的學習輔導可以比擬的。當我們把孩子信心和興趣培養起來了,等孩子到高年級,即使父母自己不會,他們自己也能找到辦法,到時候不行找一個輔導家教也是可以的。
總之,輔導孩子功課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很多家長都說: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我認為就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根結所在,在這方面,我自己深有體會。教育孩子確實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我會適時分享一些我的經驗!
-
3 # 小不點家庭教育指導
首先有一點是肯定的,無論孩子上學上到哪種地步,如果說父母的文化素質水平夠高,能夠輔導孩子,當孩子學習上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能夠給到孩子指點,這肯定是有好處的。
因為無論是有自主學習意識的孩子,還是沒有自主學習意識的孩子,他將來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找解決的辦法。如果父母能夠成為孩子解決問題的一種支援,這實際上肯定是很好的一件事兒。
但是事實上,再能幹的父母也不可能解決孩子學習過程當中遇到的所有的難點,因此重要的還是要喚醒孩子自主自發,遇到困難迎難而上的這種品質。而這種自主自發的優秀品質,一般的在三年級之前形成,也就是說,三年級這個節點很關鍵。自主學習的意識,迎難而上的品質,解決問題的態度,將決定孩子一生的學習狀態與成果。
來看兩對截然不同的父母,一個是我師傅,2019年河北高考狀元孟雨晴的父親,在精通孩子學業,輔導孩子,幫助孩子取得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這個成績的背後,這位父親真的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偉大!他是孩子學到那裡,他就學到哪裡,所有的知識他都會,這是父母精通孩子學業,一手帶孩子成長成功的一個案例。
無獨有偶,我的閨蜜,一個媽媽。她也是非常讓我欽佩,她也是數理化孩子學到哪,她學到哪,為的就是輔導孩子,但是她的孩子學習卻非常的一般,無論她怎麼努力,這個孩子還是平庸甚至每次考試在年級七八百名。
這兩個案例反映了一個問題,孩子的學習動力的來源一是外因,二是內因!外因的作用的大小不取決於父母的努力與輔導水平,而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內部動力這個內因。因此,父母學習知識,讓自己精通不是孩子優秀的必要條件,而孩子自身的學習動力,是否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情來做才是最重要的。即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讓孩子自己發自內心地吶喊:我要發芽,我要長大,我要開花這才是解決孩子問題以及是否能夠取得優異成績的最重要法寶!
那就又有了一個問題,如何培養孩子自主自發的學習意識這就成了家長學習的方向,而且有效期是在三年級之前,實際五六歲是培養孩子為自己而學,喚醒孩子自主學習意識的關鍵階段,一旦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自主意識形成,你再去做這件事情,你會發現很多時候都是事倍功半。
因此說,父母學不學知識,精通不精通,這實際上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還是在關鍵的時期關鍵的節點,父母能夠深諳孩子成長的規律,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去引領孩子成長,喚醒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的小宇宙!這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力量,蓬勃向上的生機。
-
4 # 帶娃心體驗之新晉奶爸
給孩子輔導功課,確實需要精通!
否則會出現很多對孩子學習不利的情況!
第一,你講解的並非最佳的解決方案,直接讓孩子留下不好的解題方法,反而讓孩子對知識有誤解!
第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題會做,但是講不明白,似是而非!孩子記住的只是這道題的解題步驟,而不是知識點,會出現聽得懂,但是題目不會做的情況。
當然,我個人不建議家長取代老師的角色,除非迫不得已的情況下!
家長要做的,是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大事。從小學一入學開始,家長就應當把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頭等大事,切實加以關注。重點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配合老師加以培養和訓練:
1.科學安排時間的習慣
當孩子步入中學,學習科目、難度都會增加,學會安排、規劃時間日顯重要。
2.預習的習慣
古語講“學起於疑”,而只有學前預習,找到疑問之處,才能在課堂更積極、主動的學習。
3.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實驗表明:上課光聽不記,僅掌握當堂內容的30%,一字不落地記也只能掌握50%,而上課時在書上勾畫重要內容,課下再去整理,則能掌握80%所學內容。
4.多思、善問的習慣
“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的聯絡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還應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請教,這樣才能增長知識、提升自我。
5.敢於發表不同見解的習慣
6.協作研討的習慣
對於複雜或團體性學習任務,需要在團結協作中完成。提示孩子在此過程中善於幫助別人,也善於向別人學習。
7.階段複習的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要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知識網路。這樣可進一步理解知識間的聯絡和區別,有利於知識的整體建構和梳理。
8.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對孩子學習知識、發展智慧起著重要作用。為此,引導孩子學會調動多種感官,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變無意為有意。
9.動手操作的習慣
初中階段,有些內容已變得複雜,動手操作則顯得更加必要。通過操作,既鍛鍊了手和腦,又能幫助理解,使知識記憶深刻。
10.學以致用的習慣
-
5 # 樹人單老師
其實不論是輔導學生功課,還是教育孩子,家長都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當今社會處於一個資訊化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如果家長不持續的充電學習,別說輔導孩子功課吃力了,其他方面恐怕也會被社會淘汰的。
-
6 # DaysEdu
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去辦,你要有時間、夠專業,那你自己上。專業的人付出時間和精力,當然要有所回報。但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只是混錢的話,我相信各位家長也都有辨別力,就不要浪費時間和金錢了!當然,師傅領進門,修行還在個人。家長也要起到監督作用。
-
7 # 天天寫作
其實,這個根本是一個偽問題啊。
小學生的功課,你都不精通,你還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嗎?
中學生的功課,你精通不精通,試問現實生活中,你確定有那麼多時間、精力來給他們輔導功課?現實情況就是你要上班,各種忙碌。孩子則主業是學習,你基本上不會輔導孩子功課了。其實,他們也有自主性,獨立性,很大程度上是已經非常排斥你在旁邊輔導功課了。
高中的功課,你確定自己還能輔導嗎?真的確定嗎?
大學的功課,呵呵.....
-
8 # 故事信編
你可以在輔導孩子的時候去學,陪孩子解決一個問題,讓他學到你的學習思路這個很重要。九年義務教育的東西,你先學都來得及,精通沒必要,大家也沒那個功夫,輔導孩子的目的在於引導他自學。
回覆列表
從多年教育行業經驗來看,作為家長其實並沒有必要自己精通教學,也沒有必要去學習學生的課本知識。
首先,作為家長的首要任務是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照顧好孩子,關心陪伴孩子,讓其身心健康的成長,孩子的學習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件事而不是全部。如果家長花了太多時間精力在學習如何當一個教師的話,可能會對家長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就得不償失了。家長只是需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適時的進行監督(學習習慣),鼓勵(遭遇挫折)和陪伴,並在一定的時候(遇到困難)給出可行性建議即可。畢竟教學是老師的事情,而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家長過多的參與其中可能會影響親子關係。
其次,教學是老師的事情,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表達方式,如果在輔導的過程當中,家長的輔導方法跟老師的教學方法比較相似那還好說,如果完全不同,那就可能導致學生無所是從。所以,建議家長多跟老師溝通,不僅能瞭解老師的教學方法,也能看到在老師眼中孩子的相關情況,然後去配合老師工作,從而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準確的幫助,也能讓老師的工作更加有效。
最後,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畢竟在學校上課家長不能代替,參加考試只能由學生自己答題,誰都替代不了。其實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獨立的過程,學習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媒介,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完成學習功課,是非常好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會讓他受益終生。當然,讓孩子獨立學習並不是完全放手不管,尤其是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可能需要家長多花點時間去輔助孩子完成學習任務(記住是輔助不是代替),然後逐步放手。
總而言之,學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比較關鍵的一環,在這當中家長、老師、學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家長做好家長的事,老師做好老師的事,學生做好學生的事,再相互配合好那就非常完美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備註:如果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您孩子所在的學校或者老師有比較大的問題,而且又沒法解決或換個學校的話,自己去學習也不失為一種彌補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