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哥新語
-
2 # 緣來禪易
老戲骨們! 你懂嗎?吳新雷大師無意中結緣巴城及顧阿瑛的玉山雅集開始,從而也結緣上崑曲,推崇出崑曲的華麗演變!
十幾年以前,沈崗、祁學明,還有一個《崑曲之路》的作者楊守松,跑到南京去找吳新雷大師並一把抓去!吳大師問他們找他做什麼啊?因為當時他那個時候巴城還沒來過。楊守松老師,祁老師,沈總說,他們那個巴城啊,要他要好好的研究啊。因為他們幾個在學校啊都是搞的書面的、文字上的研究、文獻上的研究,還沒有認識,還沒有來過。但是。楊守松老師,祁老師,沈總他們三個人交給他一個任務,你好好的研究研究巴城的文化歷史,這才開了他的竅。本來吳新雷大師自已說他的頭腦混混懂懂的不開竅的,真開了竅,從此結上緣了,花了五年功夫專門研究巴城地區的元朝末年,顧阿瑛的玉山雅集。也是一下子鑽進顧阿瑛的玉山雅集,才有今天湖光山色樓,上午是在玉山草堂。這個歷史我花了五年功夫,結果寫了一篇大論文,後來發表在北京的《文學遺產》。這樣的影響還是不小的,大家才知道崑山的崑曲啊,跟巴城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巴城,是崑曲最早的發源地!崑曲在巴城完成了“崑腔前身-崑山腔-崑曲-崑劇”的華麗演變。
摘自吳新雷自序:他與崑劇結緣:
我於1933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東鄉的貫莊村,從小是在農村裡長大的,一年四季的農活以及割草放羊等雜務都曾做過。 家鄉流行的土戲叫 “灘簧" (現稱錫劇), 在解放前,農村裡沒有別的文娛活動,草臺班唱灘簧是唯一的樂事。各個村莊趁著逢年過節或碰上廟會趕集,輪流在野場上搭臺唱戲。我和村裡的少年們喜歡聞風而動,真正是“鑼鼓響,腳底癢" ,不管是什麼地方,不管路途遠近,都會結伴而行,像一陣風似的趕著去看。所以我小時候就見識了好多土腔土調的戲曲演出,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吹拉彈唱。但對於崑曲,卻是聞所未聞、一無所知。當然江陰屬於吳語區,在明清時代也在崑曲的流行範圍之內,據史料記載,蘇州的昆班曾到江陰演過,在和尚道土的吹打曲中留有遺音,不過他小時候是不曉得的。
1951年夏,我在江陰縣南菁中學畢業,考取了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到了1955年大四的時候,恰好由陳中凡教授開講明清文學史,4月中講到明清戲曲,適逢以周傳瑛、王傳淞領銜的浙江國風崑蘇劇團來南京演出。陳先生為了讓我班同學能取得感性認識,特地自掏腰包買了戲票,叫我們去戲院看了《牡丹亭·遊園驚夢》和《長生殿·驚變埋玉》等劇目,這便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觸崑曲,立即被優美的唱腔和演藝吸引住了。
看戲回校後,在畢業班上的同學熊任望(後為河北大學中文系教授)特別起勁,我到圖書館借了一本《梅蘭芳歌曲譜》,是劉天華據工尺譜譯成的五線譜,書中有崑曲《遊園》,他竟自娛自樂地唱了起來,準備熟練後,作為參加畢業晚會的節目。他知道我會吹笛子、拉胡琴,要我替他伴奏。這樣,我就必須跟著他一起唱,這便是我學唱崑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