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吹走了昨天的太陽
-
2 # 龍角大將軍
埋鍋做飯在軍事上的意義是方便統計士兵、維持小隊感情,減少後勤壓力。埋鍋做飯,鍋可以做的飯是有限的,只需要可以知道軍隊做飯時有多少鍋,也就可以大概知道軍隊有什麼人了。士兵吃飯時是很少的休息時間,士兵們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聯絡感情和作戰技術,有助於軍隊在作戰時的戰鬥力。
軍隊作戰時,往往很多人會在作戰時犧牲,所以只要可以把控住吃飯時有多少鍋,就可以知道現額多少人,避免有人吃空餉,減少後勤壓力還有可以提醒將軍補充士兵。
-
3 # 大馬哈魚12
透過埋鍋造飯的數量,來判斷對方軍隊的數量。古時候,行軍打仗,部隊要吃飯,一般都是在田野挖一個灶,裝上鍋,就可以做飯了,後來,偵察人員就透過,清點部隊行軍路線上埋鍋造飯的灶的數量,來判斷軍隊的人數。一口鍋假如可以供應給100個人吃的飯,要是有十口大鍋,那麼他所偵察的部隊有一千多人規模。物極必反。而有的玩軍事的,他就針對於埋鍋造飯容易出現被敵人偵察的弊端或出於軍事考慮,有人少添灶,人多減灶迷惑敵人。
-
4 # 皇家橡樹1972
古代埋鍋造飯和圖片上這種戶外運動做飯沒啥區別,都是坡地根部挖一條橫向直通道,再在坡上面挖幾個豎坑與橫向通道相連,然後在豎坑上面墊幾塊石頭,再將鍋放在上面,往橫向直道里面填柴火點燃就能做飯了...這種方式大概出現在宋朝,在這之前就是墊幾塊石頭把鍋放上去就做飯。
古代軍隊從春秋戰國開始就出現編制了,通常的編制是:五人為一伍、十人為一夥,到了夥這一層級就要有人揹著鍋具了,野戰條件下到了宿營地後開始埋鍋造飯,十個人圍在一起,有的去運糧官哪裡領糧領材、有的打水燒飯吃飯。由於十個人集中吃飯就給統計上帶來了便利,歷史上多次出現敵我雙方統計灶坑後,判斷出對方軍隊是否正常保持數量...非常著名的就是成語:添兵減灶。
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公元前343年的“馬陵之戰,是孫臏和龐涓師兄弟兒之間的戰爭,由於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華,在魏國陷害孫臏將他的膝蓋骨剜掉了(臏是一種刑罰,就是剜掉膝蓋骨,實際上他叫:孫伯靈)後來孫臏被齊國使者帶出了魏國,到了齊國後被尊為國師,訓練齊國軍隊(田忌賽馬)...馬陵之戰孫臏先採用誘敵深入的戰法,開始時要求部隊減灶三成,並且丟棄了大量的不必要的輜重,再後面追趕的龐涓“發現”了齊軍三天之內減灶到了七成,斷定孫臏的人馬已經潰不成軍,就放鬆了警惕進入到了兩邊高山中間谷底的“馬陵道”,當龐涓全軍進入後,山上埋伏的齊國一萬多名弓箭手突然起身對谷底的魏軍發動攻擊,弓箭和石塊大量的殺傷魏軍,其中龐涓也被射死...從戰略分析來說龐涓檢視齊軍的灶坑是沒有錯的,但是兵不厭詐!中計也在所難免,而孫臏則是透過戰場偽裝和戰場欺騙的手段以弱勝強,出奇制勝。與孫臏添兵減灶相反的是諸葛亮“減兵增灶”,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第一百回,諸葛亮出四出祁山後大破曹真,並且陣前辱仲達(司馬懿)...但司馬懿用反間計離間“阿斗”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阿斗下旨招諸葛亮會成都...諸葛亮大軍後成都時,永安李嚴派都尉苟安去送軍糧,哪知苟安酗酒,晚到了十天,諸葛亮大怒大了他80板子,苟安懷恨在心投奔了司馬懿,說出了諸葛亮蜀軍缺糧,司馬懿決心尾隨蜀軍,在諸葛亮缺糧的時候一舉消滅,在尾隨的過程中,每到蜀軍拔營起寨後,司馬懿都派一隊人馬到蜀營檢視,清點鍋灶的數量,一連數日每一次清點之後都回報比昨日增加了一分。司馬懿見諸葛亮添灶增兵就不敢在追趕了,諸葛亮率大軍安全回到成都...而司馬懿安插在蜀國的間諜稱:諸葛亮回成都之時未見增加一兵一卒,只是增灶。司馬懿聞聽嘆到:孔明效虞詡(東漢人兵馬不足三千被數萬羌兵圍困數十日,利用減兵增灶計謀破之)之法,瞞過吾也!其計謀吾不如之...隨即退兵回洛陽。中國古代軍事家兵法計謀純熟,運用自如,多次利用戰場欺騙手段迷惑敵人,達到化險為夷或者出奇制勝的效果,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回覆列表
這個只是在結束時段才會出現。真正的戰爭準備和爆發段高科技的偵察會暴露一方的真實位置。燒飯時產生巨大的熱量會導致對方遠端火力的打擊,只有在己方絕對的防空火力網保護下才可能實現。現在戰爭沒有結束前隱秘自己的行蹤是儲存戰鬥力的唯一手段,除非雙方實力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