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imeCN

    《道德經》裡的“道”和《易傳》中提出的“道”還真不是一個概念。

    《道德經》裡的“道”是指宇宙本始,而《易傳》中的“道”指世界本體。

    先哲在探討世界本原時會表現出兩種傾向。第一種指世界的起端,世界的原始,稱為世界的本始;第二種是指世界的憑藉、世界的依據,稱為世界的本體。

    《老子》中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以上說明,《道德經》中的“道”是指世界的起端,世界的原始,是本始論意義上的“道”。

    我們再來看看《易傳》中是怎麼說的。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陰一陽之謂道”。

    以上說明《易傳》中的“道”是指世界萬物的普遍法則,是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憑藉和依據,是本體論意義上的“道”

    當然,後世道家也有註釋《周易》的,用道家思想來解釋《周易》。象三國時期的王弼,北宋時期的周敦頤、邵雍等。

    在讀先賢的有關《周易》註釋時,要明辨這種道家思想的浸入這種現象就可以了。

  • 2 # 家國天下也

    《易經.繫辭》中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德經》中講:“道可道,非常道”, “道者萬物之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那麼,這兩部經典裡講的這個“道”是一樣的嗎?究竟什麼才是“道”呢?

    通常,對於“道”的理解分為兩個層面,一種普遍的解釋認為道是法則、規律,流程,方法,技術等等,比如,從宏觀來講是宇宙萬物的運轉規律,從小來講有為人處世之道,茶道等等。另一種解釋,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源頭,是宇宙的本體,是以“空無”的形式而客觀存在的實相。一切萬有來源於道,最終又迴歸於道。

    孔子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說宇宙之間的任何東西,都是一陰一陽,都有兩個方面,這是“道”的法則。凡事有一個正面的,就必然有一個反面的,有君子,就必然有小人,沒有小人就體現不出君子來,沒有君子,也就談不上小人,君子和小人是同時存在的,缺一不可。君子和小人是一不是二,合起來都是人,分開來,就一種是君子,一種是小人。君子隨時會變成小人,小人也可能會變成君子,它不是固定不變的,一直在變化之中,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從2008年9月10日第一次進行大強子對撞機測試之後,科學界對於微觀世界的認識突飛猛進,不斷接觸到“無”的世界。近年來發展到“無”的物理,認為一切最微細的粒子是從“空無”之中不斷冒出,即生即滅,同時陰陽粒子同時存在。

    科學反過來證明了中國老祖先幾千年前就發現的真相,即一陰一陽之謂道,萬物是從“空無”(也就是道德經講的道)中產生的。空無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充滿著能量、暗物質以及創造因。

    因此,《易經》和《道德經》中講的道其實是一回事,無論是從規律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宇宙存在的實體來講,其實都是一樣。

  • 3 # 紫園仙子

    我認為:《易經》與《道德經》中的"道”可以很定的說是一樣的:是指同一個"道",即大道;只不過巜易經》是用卦象來寅示"道"的執行與宇宙發展的自然規律,《道德經》是用文字來闡釋"道"的變化與宇宙萬物生髮的自然法則;實際是用不同方法來說明同一個"道"。

    "道”從伏羲畫八卦開始,便形成了中華民族最早的道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泡麵沒有營養是真的嗎?怎麼吃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