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覺悟416

    劉備死後,蜀國動亂,諸葛亮沒有馬上去平叛,而是兩年後才去。主要原因是:

    一:夷陵大敗,蜀國國力大損,人口銳減,此刻不宜馬上大起刀兵,休養生息,讓國內人口恢復,局勢安定,再去平叛。

    二:劉禪剛繼位,政治局勢不穩,人心不服,若諸葛亮離朝出征,怕蜀國內部大亂。加上魏吳,強敵環伺,一切都的時間過渡,待局勢安穩,才可平叛。

    三:叛亂之地多在南部,一時間對政權並無太大威脅,這給了時間緩衝。

    兩年後,政局穩固,人口增加,平叛也無了後顧之憂。

  • 2 # 超級視野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他生前將蜀漢和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和李嚴,此時南中地區趁機叛亂,諸葛亮並沒有立即前去平叛,而是到了兩年以後才發兵南中,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外部隱患

    劉備死後,曹魏一定不甘寂寞,想要趁火打劫。在內部未穩的情況下,諸葛亮最需要一個相對安定的外部環境,所以,諸葛亮面臨的第一個緊要的問題就是外交問題。這方面,諸葛亮繼續採取聯吳抗曹的戰略,派鄧芝,陳震前去東吳修好,東吳也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深知自己無法獨自對抗強大的曹魏,因此這件事沒有太大的阻力,外部隱患解除。

    內部隱憂

    蜀漢是外來軍事勢力控制當地的軍政府,內部構成複雜,大致分為追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追隨劉焉入川的東州集團和益州本地計程車族集團。荊州集團在益州資歷最淺,但排位最高,想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非常依賴自身的軍事能力。然而,夷陵之戰蜀漢大敗於東吳,這給荊州集團帶來沉重的打擊,它已經不具備絕對優勢了。所以劉備託孤的時候,帶上了東州集團的李嚴,意思是兩個外來集團聯合,繼續壓制益州本地士族集團,這是一種妥協和無奈。從此事也可以看出,蜀漢集團內部不穩。

    攘外必先安內

    在內部不穩的情況下,諸葛亮是不敢離開成都,去南中平叛的。就比如,同是託孤大臣的李嚴,就不是個省油的燈。陳震是李嚴的同鄉,在出使東吳以前,特意前來拜見諸葛亮,對諸葛亮說:“李嚴這個人心機很深且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丞相要多加提防此人。”諸葛亮說:“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意思是,現在是用人之際,他和李嚴能夠求同存異,和睦相處。但諸葛亮心裡有數,在劉備剛死不久,李嚴就勸諸葛亮加九錫,稱王,被諸葛亮嚴加駁斥。說明陳震並沒有冤枉李嚴,他確實唯恐天下不亂,心懷叵測,是個惹事精。但諸葛亮面對大事不糊塗,他要的是內部安定,所以也並沒有過分追究李嚴。

    平叛結果

    公元235年,諸葛亮透過一系列的措施,穩定了朝局,於是就整頓軍馬,發兵南中平叛,大軍還在路上,叛將雍闓就被部下梟首,其餘眾人又都歸降了蜀漢。接下來就是諸葛亮採用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七擒七縱孟獲,徹底平定南中地區。

    綜上所述,劉備死後,原有的平衡被打破,需要先處理內部矛盾,形成新的平衡。諸葛亮有一系列的外交內政問題急需處理,而南中地區是不毛之地,叛將雍闓平時囂張跋扈,支援他的人並不多,群眾基礎薄弱,屬於疥癬之疾。所以諸葛亮才暫緩平叛,先處理更重要的事情。對於此事,您有什麼見解呢?歡迎有不同看法的朋友留言評論~

  • 3 # 嶽劍

    因為劉禪剛剛登基,夷陵之戰使得蜀漢的實力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如果諸葛亮率軍親征南中,無疑會給蜀漢的安定帶去更大的風險,並且諸葛亮在南征前遭到丞相長史王連勸諫。

    王連最早是在劉璋手下,後來跟隨劉璋投降了劉備的,被劉備委以重任。王連把要治理的地方都管理的相當的不錯,很快升任司鹽校尉,專門負責蜀漢的鹽鐵經營排程,在古時候的鹽是一個暴利的行業,如果是個貪官,絕對能暴富。不過王連不是,非但不是貪官,他還是個好官,在他的經營下,為蜀漢積累了許多的財富。

    當時在蜀漢國內出現叛亂,諸葛亮決定要親自出徵。正是這個王連勸阻,最終讓諸葛亮平定南中的計劃推遲了兩年左右。使得蜀漢在能夠休養生息,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為諸葛亮的南征提供了財力保證,所以公元225年,諸葛亮親征南中,最終取得全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梅西和範戴克誰更配得上金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