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鬍子241
-
2 # 荊楚文藝
首先,我表明自己的觀點,我不這樣認為。
這種情況,應該一分為二看。不能因為某些人,或者某些事而嘲諷和挖苦做學問的人。
此語出自黃定堅的後人黃景仁的《雜感》,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日記。在古代而言,"萬般皆下點,唯有讀書高。″黃景仁可能因懷才不遇時,才這樣感嘆。可能感嘆自己除了吟詩作對,其他卻一竅不通。我們現在不能因他對自己的體會,而貶低讀書學習的人。
反過來說,在古時候,確實有許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只會之乎也者,生搬硬套做"八股"文的"書呆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生活中的白痴,類似現在難融入社會的"高智低能″。
這句話和"人從書裡乖"的意思剛好相反。前者是對讀書做學問的人的諷刺,後者卻是褒揚。正確理解這句話,應該從一個人的心態與場景來考慮。如果就字面意思理解,那麼,讀書人就沒有一點用處了。這應該是一些不愛讀書學習的人為自己找藉口罷了。或者是因為某些現象而以點蓋面地嘲笑、挖苦做學問的人。
-
3 # 亮亮學文學
這句話出自清人黃景仁的《雜感》,原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詩人懷才不遇的牢騷語。書生,古代指科舉制度下為考取功名的儒家讀書人,他們往往抱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不事農耕,不學工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為的是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渴望著學成聖賢術,賣於帝王家。古代科舉給讀書人帶來的巨大社會身份地位的改變,讓學子們往往寒窗幾十載的讀書,有的甚至皓首窮經,耄耋之年仍然考試在路上。
古代書生讀書是為了出仕,有人出仕為經世致用,兼濟天下,修身齊家治天下;也有人為出將入相,達官顯貴,進而封妻廕子,光耀門楣;但現實中,抑或是戰亂,抑或是封建朝廷腐敗,皇帝昏庸,佞臣當道,吏治黑暗,抑或是老病孤喪的個人不幸,抑或是資質平庸,才華不顯,大多數的書生們是難以實現金榜題名,功成名就的,他們大多蹉跎科場,躋身下僚,社會地位並不高,又缺乏謀殺的社會技能,本身身體文弱,又不能跨馬疆場,安邦定衛國,現實的殘酷讓他們迷茫無措,找不到定位和存在感,發出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悵嘆。
現代讀書人狹義的指學生,廣義的可以包括喜歡讀書的一切人。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磨礪,不可一味讀書,認死理,社會在發展,變化才是王道,現代讀書人可以透過讀書打好理論基礎,在社會中繼續成長進步,畢竟社會也是一部大書,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書生的極致是無所不讀,無所不學,活到老,學到老,如此書生,豈會無用?
-
4 # 蕪木
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也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現實社會生活中,可能有一些人,確實有學問,而且學問不是一般的;但是人生過的不盡人意,甚至現實人生過的大跌人們的眼鏡。比如,近期火爆網路的“流浪大師”沈魏,北大清華畢業的高材生賣豬肉等等。這些社會生活現象、事件畢竟是少數,並且各有其客觀、現實的原因。不應該將其歸於讀書無用,認為讀書人百無一用。
知識、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不可或缺的動力,在推動社會發展變化的同時,人類自身的發展也展現的淋漓盡致,展現精彩人生。用知識、文化武裝起來的人,有強大的創造力,推動社會發展、進步。這樣的事例,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不是鳳毛麟角,而是層出不窮,大量湧現。我們的古今先賢,包括科學家,文學家,革命家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知識、文化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有用的;用知識、文化武裝起來的人,什麼時候都會有用武之地,都是社會有用的人。
-
5 # 正吉375
記得小時候,叔輩們在閒談的時侯,講一些耳聞目睹的民國事,常用一些“口歌子”(近似民諺)來做開頭或結尾。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身背二尺五,見人都敢估(欺負)。好吃懶做去當兵,拖衣挪私(無聊)跟衙門……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要看在什麼時候用!
和平年代主要就得靠書生搞建設、發展!
戰爭時代主要就得靠軍人打仗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