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舟絃歌
-
2 # 白衣鐵手
在中國傳統“文人畫”中
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
傲凌風雪,不畏霜寒
表現卓越的人格品質和氣節
中國詠竹的詩很多,最早出於《詩經》,如“籊籊竹竿,以釣於淇”,顯示人們自古以來就以畫竹表達心聲。
至於與竹有關的故事,則屬晉朝初年的“竹林七賢”最為著名,他們時常聚於竹林之間飲酒高歌,縱情清談,暢抒己懷。他們的形象,成為千古以來文人追求自由精神境界的楷模,也是遠離世間榮華富貴的象徵。
蘇軾被貶黃州,第一想到的,就是在門前種竹子。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無肉使人瘦,
無竹使人俗。
可見竹子在古代文人當中重要地位!
-
3 # 燕然居胥
歲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竹蘭菊。
傳統文人心目中,“竹”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應該算是對竹的最高評價。
竹,四季常青,傲立挺拔,迎風立雪;就像文人志士所追求的正直無私、傲然權貴的風采。
歲寒三友松梅竹,都有迎風獨立,傲然風雪的特點;寒風雖可畏,我自迎風起。寒冬臘月,點點梅花開放,暗香浮動,文竹屹立,迎風擊雪,松濤陣陣,不落寒涼。
-
4 # 羽汐影視先鋒
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傲凌風雪,不畏霜寒,惡劣的地理環境下,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歡拿歲寒三友作為文人畫、水墨畫、詩詞的題材。
北宋徐庭筠《詠竹》,全詩如下:
不論臺閣與山林,愛爾豈惟千畝陰。
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
葛陂始與龍俱化,嶰谷聊同鳳一吟。
月朗風清良夜永,可憐王子獨知音。
《竹石 》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北宋畫家文同。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
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這就叫做胸有成竹!
-
5 # 使用者9446479839813
松、竹、梅 中國古代文人喜愛寄物抒情,藉以自然物來表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
堅毅不撥的青松,挺撥多姿的翠竹,傲雪報春的冬梅,它們雖系不同屬科,卻都有不畏嚴霜的高潔風格。它們在歲寒中同生,歷來被中國古今文人們所敬慕,而譽為“歲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貞的友誼。簡單來說,因為竹子耐寒,冬天也依然翠綠挺拔,象徵的意義很好,所以會被列入歲寒三友。
回覆列表
其實這個邏輯很簡單呀,歲寒三友,聽名字就是要在天氣冷的時候還能欣賞的植物。
我以前也曾經好奇過這個問題,直到家裡養了竹子才知道。竹子真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賞啊
當然,在古代還要足夠常見。學過很多年中國畫的我暗搓搓的覺得是不是還要好畫,還得好看,還得好描述。
啊古人真的是好麻煩啊。
歲寒三友呢,指的是梅,松,竹。
我暗搓搓的覺得,這三種植物長的都挺寫意的
梅花不用多說,能在雪地裡開花的植物。而且顏色漂亮,姿容清麗。
松其實我不太理解,因為它並沒有那麼漂亮嘛。不過學畫畫的時候學的是另一種松樹,長的不像聖誕樹那種。別說還真的很適合寫意。
然後就是本題中的竹子了。竹子這種植物吧,我家種了一小片。生命力頑強,而且太好畫了。說的俗一點,哪怕喝半斤白酒,只要人沒趴下都能畫,而且沒準畫的就更詩意。
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的豐子愷的一篇文章嘛,他和小夥伴在家門口水泥地上描竹影。大概就是那樣了。
最後,放一張竹子的圖吧。我覺得這張照片很有鄭板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