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色天空168227510
-
2 # 叫我嬌哥
刷存在感。
還有一種是發完後 又後悔了,所以刪了重新組織語言發。但是不管怎麼樣還是希望某個人能看到關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
-
3 # 以婷情感說
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的存在。你發出去的東西就是想讓別人或者某些人看到,引起別人的注意力。如果是你想讓別人看到,你發出去之後,發現別人都沒有在意,你就會覺得無聊把它刪了。如果是想讓某個人看到,但是想讓看到的某人並沒有反應和動作,這個時候你就會特別急躁,或許你一氣之下就把朋友圈刪了。這個時候,如果你發現某人還沒有關注到你的脾氣和行為,你便就會賭氣發了刪,刪了發。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內心會從賭氣、生氣、在意慢慢轉變為難過、傷心、委屈哭泣再到無助、放棄。因為你發現了,無論你做什麼那個人都不會在意,所以何必再折騰自己呢?
-
4 # 風吹不走的流雲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 天涼好個秋
-
5 # 飛絮無聲輕似夢
顧慮太多!
公開一件事,將內心的感受轉化為文字……。可是,很快便發現,有些內容不適合某個朋友看,拍對號入座,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於是刪除。可是,後來又一想,好不容易寫出來的東西,就這樣刪除了,太可惜,也不甘心,於是,又釋出了。過了幾天,發現不對頭,有些結論的來源,涉及自己和朋友的隱私,萬一被人當成把柄……又刪除了。經過幾次反覆,最終還是決定永久刪除。
對後果考慮過多,必然束縛住手腳。有些束縛是膽小怕事,有些束縛是外界的壓力,有些束縛是對得失的掂量……而心智的混亂無序卻是根本。
能不能公開一件事,能不能將心中所想一吐為快,關鍵是你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或者是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權衡利弊得失以後,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該出手就住手!
-
6 # 陳大人在南洋
這樣的事情應該很常見,總想發點什麼,寫了很多,最後刪了沒有發。這其實和社會的發展有很大原因。
發朋友圈的目的直白點講就是展現自我,滿足內心的空虛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了,很多時候都是靠即時通訊。在手機不怎麼普及的年代,那時候朋友能聚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幾個好朋友在一起可以侃侃而談,吹吹牛,好不愜意,現在聚在一起的時間多了,反而變得沒話說了,聚會的時候都在玩手機。那是因為什麼事情你不用見面大家都能在這個圈子裡很快傳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社會資訊的高速發展,人們內心就有一種潛在的危機感,深怕錯過了一些重要訊息,雖然這些和你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但是能讓你在朋友圈裡面不被貼上“你out了”的標籤。
所以,你瞭解的資訊是其他人發的,而人潛在的向上思維,使你想把控其他人的看法和思維,你就會利用你身邊的環境和條件為你自己造勢,但是你所處在的環境和條件與其他人相比,在你考慮之後會發現,不值一提。你發一些傷感的東西,別人比你更傷感,你發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別人玩的更高階,還會有人說你low,這時候你就會質疑自己要不要發,後面想想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還是算了。
社會資訊面不斷的擴大,人也越來越焦慮,你一天不接觸這個社會,你就會發現你的想法和其他人差一大截,甚至會質疑自己,否定自己,最後會把自己包裝的很好,但是內心是什麼樣只有自己知道。
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一是要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才不會被社會大浪流所衝擊到找不到方向。其實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有時候我們還是要在資訊爆炸的今天,篩選出有用的資訊,找對自己的目標,這樣內心才能保持寧靜,讓自己變得Sunny率真,充實起來。
回覆列表
說說我的想法,前不久我生病住院了,在病房發了朋友圈,寫著:恢復中,期待著我的同事可以問問我病情,恢復怎麼樣了啊,可是一天過去了沒有人,發微信給我,我很彆扭,直接刪除了朋友圈,第二天又覺得大家都忙沒看見吧,又發了一次,還是沒人詢問我,失望極了,我又刪除了朋友圈,反反覆覆的幾次,自己終於知道,自己在別人眼裡根本就沒有那麼重要,自己高估自己了,太傷心了。落寞感一直在,沒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