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父母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誌。

    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教育一定要分階段而來,孩子小的時候大多很願意接受教育,但是一旦他們進入青春期,就開啟了“叛逆模式”,不再那麼容易管教。

    有關大腦的研究顯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發育活躍,腦神經快速聯通,大腦的的處理以及決策能力都會有很大提升。但是,儘管大腦迅速發育,青少年的大腦在處理資訊時還是會更依賴感性思維。正因如此,青少年雖然“懂得多了”,但還是會做很多愚蠢、危險的事。

    在教導叛逆期的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權衡,防止過與不及:過多的指導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反之孩子則會缺乏引導。

    這一時期父母遇事要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此時,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非常重要,比如飯前做作業,飯後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於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在一個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則永遠比說教來的有效。

  • 2 # 媽媽充電屋

    孩子叛逆,和家長有矛盾和衝突,是很正常的現象。其實不只是叛逆期的孩子,就連大人之間也會產生衝突,有衝突是好事兒,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衝突不要逃避,正面面對衝突,尋找解決衝突的辦法。

    1.積極傾聽

    重點是傾聽,不提建議,不指責,不批評。說起來容易,能做到卻很難。

    孩子考試沒考好,粗心大意丟了分,心情不好。孩子找你傾訴,如果你熱心的告訴他,你應該怎樣怎樣,他可能會越來越少的跟你溝通。因為他自己也知道,應該認真聽講,仔細答題。他只是想傾訴,你只需要積極傾聽,認可他的情緒就夠了。

    積極傾聽,重點在傾聽和認同。如果孩子要求你給出建議和指導,當然不要吝嗇。否則,一定要控制自己想指點江山的慾望,傾聽就好。

    2. 傳送“我-資訊”

    我-資訊,對應的是你-資訊。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回家晚了,沒有打電話告訴你,你怎麼跟孩子溝通。

    你-資訊:你回家這麼晚,都不說一聲,你心裡有沒有我,有沒有這個家。孩子聽到之後,大概會頭也不回,砰地一聲就關上自己的房門了。

    我-資訊:你回家這麼晚,沒打電話告訴我,我有些擔心,晚上治安不好,怕你出什麼意外。

    兩種溝通方式,前兩句話都是陳述事實。你-資訊中,是你揣測了孩子的想法,而且是惡意的揣測。我-資訊,更強調我的想法,我的感受。

    傳送“我-資訊”,是引起負面對抗最少的表達方式。畢竟,行為是客觀存在的,感受則是各有不同。我無法揣測你的感受,所以,我如實表達我自己的感受,這是無可辯駁的。

    3. 沒有輸家

    沒有輸家,與其說是一種技巧,不如說是一種理念。有了衝突,和孩子一起定義衝突,尋找解決方案。很多時候,表面上的衝突形式,並不是內在需求的表現。

    比如,你在看肥皂劇,孩子要看動畫片,看起來是對電視控制權的爭奪,結果就是兩種,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但如果再往需求上追溯,就可以有第三種第四種解決方案。你看肥皂劇,孩子看動畫片,都是想娛樂,放鬆。那就可以有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比如你們一起玩遊戲,出去踏踏青,踢踢球,跳出問題本身尋找解決方案。這就是沒有輸家的理念。

    上面的幾個理念和技巧,其實不僅適用於解決親子問題,人際溝通,工作生活中都適用。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只要有溝通的需要,都可以靈活運用。做好自己,分清問題的歸屬,運用適當的技巧,選擇不同的解決方法,這些技巧放之四海而皆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看到死屍為什麼那麼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