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太極
-
2 # 最爆洪拳
只要動作到位誰都會響沒啥奇怪的,做體操一樣會響,有些簡單的道理不用故意布飾得很神奇。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太極拳本就簡單,複雜的是練的人怎麼想它。
-
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練太極拳的過程,其實始終都是在慢慢地,循序漸進地開胯過程。很多練拳的人因為不知道這過程的重要而忽略,或者知道重要,卻缺少理論方法,只能照可以看到的拳架來訓練,導到胯始終不能通、不能開。胯骨經常響還是胯不通不開的表現。而胯偏偏是人的核心,中正(轉)之官,人之中軸。所以,練太極拳還是要找到正確的開胯方法才能有所收穫。
-
4 # 心有陽光贏天下
第一:說明你的胯沒有完全開了,還有點受骨骼的限制。
第二,你就是胯開了沒有放鬆,緊張導致肌肉和骨骼之間磨查。所以太極拳一直強調放鬆放鬆就是這個道理。
只有放鬆才能轉關靈活
-
5 # 李佔朝
這個問題正常的,胯骨響說明拳架在進步,胯部肌肉和韌帶放鬆了,活動範圍空間量大了會響,這個前提是動作正確規範。如果因為動作錯誤,姿勢不對,而引起的響就必須及時糾正。否則會傷害身體健康的。切記。
不僅髖關節會響,全身各骨關節都會響,有時會出現一連串的響聲,是習練太極拳進入氣斂入骨階段的表現之一,既不要恐懼,也不要追求,古人叫做勿妄勿助。
氣斂入骨,是太極拳經典理論反覆強調的一個要求。武禹襄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太極拳解》)“氣斂入骨”,“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太極拳論要解》)。
李亦畲說:“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五字訣》),“氣雖尚在自己骨裡,而意恰在彼皮裡膜外之間”(《敷字訣解》)。
王宗嶽拳論中雖未見氣斂入骨的字樣,然讀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中“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之句,而“命意源頭在腰隙”正是王宗嶽《十三勢歌》中語,可知氣斂入骨之要義亦在其中矣。
因此,太極內功的修煉重點不是肉,也不是筋,更不是皮,而是骨,是骨中之氣,這就緊緊抓住了武術內功修煉中最根本、最關鍵的問題,充分體現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和客觀規律,在哲學和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等方面都有著充分的科學依據,不僅可以成就四兩撥千斤,耄耋能御眾的高功夫,而且可以脫胎換骨,變化氣質,完善人格。
骨是人體的重要器官,“骨為幹”(《靈樞經•經脈》),具體支撐形體,保護內臟等功能。太極拳講求八面支撐,首先是骨的支撐作用,而骨髓又是造血的所在。成年人的骨,由三分之一的骨膠原纖維等有機質和三分之二的磷酸鈣、碳酸鈣、氯化鈣等無機質構成,有機質使骨具有韌性和彈性,無機質使骨具有硬度,正常的骨本身就是剛柔相濟的,只是程度不同。
每塊骨均為一器官,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血管、神經供應,能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有其生長髮育的過程和自我修復、改建的能力,而這一切都是氣的作用,故《靈樞經•決氣》雲:“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
早在宋代的《洗冤集錄》中就記載:“負米者死,肩骨後朽,輿夫死,腿骨後朽,以其生前用力,為精氣所聚,故入土不易朽”,為我們的骨氣修煉提供了實證科學的依據,國外至今也沒有如此先進的科研成果,只因此書是法醫學專著,不可能為我們提供具體的修煉方法,而太極拳正是骨氣修煉的最殊勝法門,我們毋須捨近求遠。
無數事實證明,習練太極拳對於防治骨質疏鬆和增生、骨折、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股骨頭壞死、膝關節炎、風溼和類風溼、強真性脊柱炎、骨腫瘤等各種骨關節病和損傷,都極有特殊效果,這些病患者多在幾個月後明顯見效,許多人幾年之間不僅完全康復,而且骨密度明顯高於正常的同齡人,有些人由養生而漸入技擊,甚至成為技擊高手。當太極拳習練者進入氣斂入骨的修煉層次後,全身各骨關節能夠源源不斷地直接從宇宙中攝取能量,但在太極拳中一般不稱為採氣,因為太極拳的氣斂入骨比一般氣功所認知的採氣層次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