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獄小狸

    個人的想法不同。

    覺得叫聲很煩的人可能本身心就不靜。

    一葉落,而天下知秋。

    離離原上草。

    知了鳴叫。。。

    很多時候我們看季節都是從細節去關注,它們的存在便是大自然的特色!

  • 2 # 妙見神

    林中有蟲

    名曰知了

    知了一叫

    夏天到了

    知了作為夏天的標準,怎能缺少呢

  • 3 # 安申

    用一種平靜的心情來面對夏天,工作了一天,看了一天電腦,透過門窗,聆聽這些大自然天生的音樂家。生活平淡點,不要那麼煩躁,當我們真正勞累的時候會發現,原來我們真的歸屬就是那個孕育我們的自然。

  • 4 # 貓屋主人

    有知了的夏天,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夏天。

    知了對於夏天的意義,猶如花兒對於春天的意義,果實對於秋天的意義 ,雪花對於冬天的意義。

    世界上,很多的事物,本身不見得有多大的意義。只因為歲月、人們賦予了它意義,才真正有了意義。

    不論是一個物件,一個人,一本書,一幅畫,一棵樹,一座山,一塊石。只要人們賦予了它意義,它就會從此變得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無與倫比,甚至光芒萬丈。

    比如,人們為了實現現實中難以實現的願望,於是用泥塑一個人,然後賦予他能幫助人實現各種願望的力量。於是,泥人,就再也不是泥人了。而是人們心中力量、希望的化身,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神了。

    再比如,為了教化萬民,讓人們多做好事,少幹壞事,古人就想出了一個陰曹地府的辦法。然後賦予對活著時,幹過壞事人,死後清算、受苦、甚至變成畜牲的意義,從而達到讓人們心有芥蒂,能夠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之目的。

    知了對於夏天的意義,也是有異曲同工之秒的。

    試想一下,在夏天炎熱,大部分動物都躲藏起來,呆在陰涼的地方不肯出來,植物也經不住炎熱的炙烤,沒精打采。而此時,唯有知了,不僅不怕熱,不躲藏,還爬在高高的樹枝上,盡情地、歡快歌唱。似乎不僅不抱怨夏天炎熱帶來的不適,相反還在歌唱夏天,讚頌夏天。

    鑑於此,人們對知了賦予夏天的含義,就再也自然不過了。

    隨著年代的推移,時間的流逝,這種意義就逐漸變成一種文化,一個符號,植根於人們的靈魂深處。於是,夏天便離開不了知了,知了叫就等同於夏天了。

    一個事物,一種現象,一旦賦予文化的意義,打上情感的烙印,就不是輕而易舉能夠抹去,拔除的了。

    儘管夏天人易犯困,中午需要好好的休息。恰巧此時又是知了叫的正歡,正起勁的時候。但相對於知了存在意義,個人休息上的一點影響,又算得了什麼。

    再者說,知了的叫聲是很和諧、很悅耳、很動聽的,並非噪音。

    聽著來自大自然的歌聲,慢慢進入夢鄉,實在是一件樂事,豈不妙哉?

  • 5 # 越說越近

    知了的學名叫蟬,是活躍在夏天的大型昆蟲。對於知了叫,有的人很煩,主要是因為它們產生噪音,影響人的聽覺和休息。還有人說沒有知了叫就不像夏天,這些人明顯是不討厭知了的,認為知了的叫聲是大自然發出的原生態聲音之一,是一個季節的象徵,必不可少。

    在我看來,這兩種對於知了的看法和感受,都是可以理解的,說不上原則意義上的誰對誰錯。第一種人喜歡靜,不願意在大熱的天裡受知了叫的干擾,搞得心情更加煩躁,還休息不好,這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第二種人可能包容性更大一些,對知了的看法更理性,對於知了的叫聲並不排斥甚至還有些喜歡,這當然更談不上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反而是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

    事實上,由於如今人們大規模地捕捉知了猴和知了,然後拿到餐桌上消費,平時已經很難聽到以前那種沸沸揚揚、熱火朝天的知了的大合唱聲了,能聽到稀稀拉拉的知了叫聲就不錯了。因此,知了在夏天已經產生不了多大的噪音,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微乎其微。現在大家都在說要守得住鄉音、留得住鄉愁,那麼可否對知了手下留情,莫將它們趕盡殺絕,給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保留一點天然的生機和情趣呢?

  • 6 # 明越清泉

    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我們這己經聽不到知了叫聲了。我問過物業才知道,因為樹木都噴過殺蟲藥,知了大部分都死了,唉,也不知是喜是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桶衝的時候水鄉上湧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