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哥愛吃饃

    在傳統戲劇和古典小說中,常有富家小姐“綵樓招親拋繡球”的精彩描寫。較有

    名的有戲劇《三擊掌》、《綵樓記》等,說的是唐代王丞相之女王寶釧,在綵樓上用繡 球打中乞丐薛平貴,由此演繹出一系列精彩故事。

    古典小說如《西遊記》,描寫玄奘的 父親陳光蕊高中頭名狀元,在欽賜遊街時被相府小姐殷溫嬌看中,拋下繡球打中烏紗

    帽,歡天喜地與之結為鸞儔。 經考證,這些故事皆屬子虛烏有,甚至連王寶釧、薛平 貴、殷丞相這些人物都沒有,更不用說有這種異常浪漫的街頭豔遇了。

    有人認為,拋繡球招親擇婿方式並非虛構,早在周代就有這種習俗了。《周禮。地

    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

    其根據是唐劉禹錫有詞曲《拋毯樂》、宋沈括《夢溪筆談》有《拋毯曲》,繡球之

    “球”當是打馬毯之“毬”的由來。並據唐代新科進士曲江宴飲的習俗,做出打馬御 街、長安看花、萬人觀睹、美女擇婿的推理,還舉出明代詩人高啟《觀顧蕃所藏宋賜進 士絲鞭歌》一詩為證:“影梟夕陽何處去,曲江園裡宴初歸。

    天街直拂花枝過,擇婿樓

    高彩毯墜。”這不是“綵樓招親拋繡球”的真實寫照嗎?

    對於這些說法,人們普遍認為說服力不足:《拋毯樂》、《拋毯曲》之類的作品與拋

    繡球招親並無必然聯絡,如果真有這種事情,要比“打馬毯”的場面精彩許多,詩人 們不會在這方面吝嗇筆墨,緣何一首這樣的詩詞也找不到?至於高啟那首詩,有可能是 他從元雜劇中的合理想象,因為元代關漢卿在《山神廟裴度還帶》中已經有了這種描寫。

    再說,如果真有“擇婿樓髙彩毯墜”的畫作不可能只此一幅,為何看不到類似的畫呢? 而且連這方面的文字記載也很難找。總起來看,拋繡球招親的方式根本就不存在。其理 由是:假若歷史上真有這種習俗,總能找到有關文字記載,為何史料中沒有這方面的明

    顯證據?古代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靠拋綵球招親的做法豈非兒戲?選擇佳 婿對人要全面瞭解,豈能僅看外表就慨然相許?再說富家女兒有幾個神投手?萬一把彩 球打偏,豈不是要終身後悔?就算綵球打到意中人頭上,被無賴們搶走是不是要打官司?

    可是拋繡球招親絕非憑空想象,這種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有人認為源於壯族人民

    的一種傳統體育遊戲。

    兩千多年前,壯鄉就有用青銅鑄造的兵器“飛砣”,應用於作戰 和日常狩獵。後來飛砣逐漸發展成拋擲的布囊,姑娘們又將它改造成綵球,人們在空閒 時間拿來拋接作為娛樂。尤其是每到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綵球就會出現

    在賽歌會上,姑娘們將此作為選擇伴侶的道具,手中的綵球會投向自己的意中人。

    小夥 子如果看上這位姑娘,可在繡球上繫上精心準備的小禮品,姑娘接住小夥子禮物時,倘 若痛痛快快收下,說明接受了小夥子的追求,或繼續對歌表達情意,或相約到僻靜處聚

    會,這就是拋綵球選婿的來歷。

    此外,在其他兄弟民族中,也有類似的遊戲或傳說故事。中原地區所謂“綵樓招親

  • 2 # Zzz虛空索敵

    歷史上(在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拋繡球事件,發生在五溪蠻。不過和電視裡那種大家閨秀站在繡樓上隨便亂扔不同,五溪蠻是每年特定節日裡,未婚男女分坐兩邊,雙方都有繡球,互相扔著玩。如果有看對眼的,則將手中繡球扔過去砸他,之後就可以談婚論嫁了。

    南宋旅遊家與藏書家宋朱輔先生在《溪巒叢笑》中記載:“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雙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另一位南宋旅行家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的記述更為明顯:“男女目成,則女愛砣而男婚已定”,這其中愛砣就是繡球,而這一傳統後來被部分壯族部落繼承,如今依然有少部分壯族在每年中秋節舉行繡球大會來選親。

    漢族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的繡球選親事件發生(小說除外)。個人感覺宣傳這種選法的故事非常SB,尤其是宣傳富家女拋繡球的故事更加SB。意淫加毒雞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開始學習攝影,是從哪些方面開始的?最想得到什麼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