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ries雋

    秦朝,包括秦朝以前的朝代,中國的姓和氏是分開的,秦始皇是嬴姓、趙氏,直到漢朝姓和氏才合二為一。

    第一個姓嬴,見於《史記。秦本紀》。司馬遷引用周孝王的話,說:“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 接著,司馬遷又說:“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敘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嬰之後,總結說:“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第二個姓趙,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綜上所述,說秦始皇姓嬴,是論其總根;說秦始皇姓趙,是指其支系。這幾種說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據,都是對的,不能說哪個是錯誤的。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卻注視著先秦時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所以古時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班固等著正史時,嚴格按照先秦時代(包括秦朝)的貴族姓氏制度,只稱呼秦始皇為趙政,而無嬴政一說。

  • 2 # 人者仁義也

    你這個贏是有問題的,秦始皇姓嬴。

    這個其實是要涉及到中國的上古時期,也就是中國的第一次劇變的時代,從夏商周到秦朝的時代。在中國的上古時代,華人的姓和氏其實是分開的,這是其實是從夏商周三代以來的規矩。

    我們華人的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母系社會時期,上古的重要的姓為姬、姜、姒、嬴、妘、媯、姚,我們如果觀察的比較仔細的話,就可以發現其實這些姓都有著“女”的偏旁,這實際上是對於女性社會或者說母系社會的一點反應。所以一個宗族基本都是同姓的,但是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同姓的人會不斷增加,這個宗族往往會分成若干分支,有些分支會前往其他的地方居住,由於都是同姓的人,很難區別。於是氏這個稱號就出現了,這些分支都會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

    最為重要的是夏商周包括到春秋戰國時期,姓氏這個東西只有當時的貴族才會有,平頭老百姓是沒有的。這個就有點類似於明治維新時期前的日本,大部分百姓是不配擁有姓氏的,於是到了明治維新的時候明治政府兩次下令,要求“凡國民必須有姓氏”,沒有姓的必須起名起姓,否則受罰。這樣的規定以後百姓才有了姓氏,於是出現了許多非常古怪的姓,比如田中,田上,田下等等。而在上古的時期的中國也是這樣,姓氏被認為是貴族的專利。

    那麼一個姓的氏是怎麼區分的呢?一般來說有如下幾種:

    以國名為氏,如宋,周,賴,趙,秦,齊。以邑名為氏,如韓氏,魏氏。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王室,本姓是姬,但是祖先被封在韓,所以後來為韓氏,同理戰國七雄的魏國王室也一樣,本姓是姬,但是祖先畢萬被封在了魏,所以以魏為魏氏。以官名為氏,如司馬,司空,我們知道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以職業名為氏,如喬,相傳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黃帝逝世後葬於橋山,子孫中有留在橋山守陵看山的,於是這些人就以山名為氏,稱為橋氏。後來改做喬氏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比如公孫,公子。最為的著名的商鞅,他的本名就是姬鞅,因為是衛國公室後人,於是也被叫做公孫鞅,只是後來去了秦國,被封在了商地,所以以商為氏,之後一直被人叫做商鞅。

    那麼可以回到秦始皇的問題上來,秦始皇的祖先是秦非子,秦非子才是秦國的正統祖先,我們所說的秦國宗室姓趙氏是秦非子的親屬造父,兩人都是嬴姓,造父因為被周穆王分封在了趙城,所以造父的後裔以趙為氏。但是造父和秦非子是親屬,秦非子後來被封在了秦地,所以叫做秦非子,氏是秦。所以秦始皇的祖先應該是秦氏。

    秦始皇是因為在趙國出生,所以氏為趙。這也沒有問題。只是戰國到秦朝時期,中國的平民地位開始提高,大家都有了姓氏,從此之後姓和氏開始合流,逐漸變成了一回事。所以叫秦始皇嬴政是沒有錯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做縮鼻翼的,大概要多少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