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小趙老師

    我就是這樣。

    學習心理學原本是大學裡必修的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超出一般預期目標。當時我覺得很難理解,也不大願意去背誦。 後來為了考編制,重新把心理學和教育學拿過來再仔細研究研究。可以說對茫然不知所措的我來說,心理學起碼可以給我一個大致的理解和方向。

    再後來我千方百計地看各種心理學的書,即使我是一個有著頑固世界觀的人。而學習心理學其實就是不斷驗證自己世界觀的過程,是一種簡單的瞭解自己內心的最普遍的方式。心理學的學習幫助我調適心理壓力,也幫我確立明確的心理健康衡量標準。

  • 2 # 踩棉花的喵

    心靈成長是一輩子的功課

    提起朱雨辰,有的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他拍過的戲,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奮鬥》中的華子,《我的青春誰做主》的方宇,《家的N次方》的楚牧,這些都是比較早的電視劇。可以說是當年的小鮮肉了。

    最近憑著《我家那小子》的熱播,朱雨辰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而他的形象不再是當年熒幕前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我們看到的是更真實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他。

    當看到聚餐後朱雨辰把朋友一個又一個送走之後,自己一個人聽著歌,抱著自己家的小狗失聲痛哭“怎麼就沒一個,願意留在我身邊呢?”那一刻,觸動了我的內心,縱使戴著明星光環,可在鏡頭下,那個快180的大個子就是一個無助孤獨的孩子。

    我們總強調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從身體上、學業上、家長卯足幹勁搶學區房、搶好學校、搶好老師,凡是對孩子有用的,不管好不好,都先嚐試一遍。一線城市的育兒成本讓很多新婚夫婦望而卻步。

    孩子被推著趕著,走進了社會,還未佩好劍,出門已是江湖。又隨著大多數人的腳步一樣,走上了愛情婚姻家庭,可是我們內心卻時常感到迷茫和麻木。甚至金錢、名聲、地位都掩蓋不了深夜的那份孤獨。

    我們成長了身體、成長了見識、卻唯獨沒有成長心靈。那個內心的小小孩還在嗷嗷待哺。

    我們從來不會關心自己的感受,更不瞭解真實的自己。社會只教會我們如何察言觀色、卻從來不曾教會我們,如何去感受自己的喜怒哀樂,瞭解自己是怎麼樣一個人。應付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伴侶,就草草找個人結婚了。對付生活就像對付一場無關緊要的考試,更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我們學會了禮貌友好待人,我們關心父母,照顧朋友,委屈藏著。憤怒憋著,應徵了網路上那句話,嘴上笑嘻嘻,心裡MMP。可是人是有攻擊本能的啊,當我們覺得別人越過我們邊界,我們會生氣。可是一旦這種對外攻擊被壓抑了,就會轉變成對內的攻擊,不斷地指責自己。朱雨辰不想吃媽媽每天給他燉的湯,為了不辜負母親的愛,每次都強迫自己喝進去。想拒絕,卻被母親以愛的名義擋回來,明明不是自己的錯,卻要揹負上媽媽的慾望和執念。

    因為我們的內心還沒有分化,就像小孩那樣,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需要承擔屬於別人那份情緒,承擔母親的慾望。就像小時候,孩子總認為父母吵架了,是因為自己的過程,認為父母關係好,也是自己的功勞。因為心靈沒有得到滋養,等我們長大了還是沿用以前的模式,我要背上父母的情緒過日子,我要對別人的情緒負責,我不可以讓大家不開心,最終只能是自己受委屈。

    如果我們不去做心靈成長,不去覺察和探索自己的固有行為模式,不去發現真實的自己,面對情緒我們總是打壓,面對困難我們總是以小孩子那套方式應對。可是在大人的世界裡,那套方式是行不通的呀,以至於我們不斷受挫。

    而心理諮詢的發展,就是給人心靈成長的機會。追隨心理學的大牛、你會知道潛意識是如何掌握我們的生活,自我防禦機制又是如何在逃避問題上起作用的。會知道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人的,自己又能如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打破現有的行為模式。會知道如何照顧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從失敗的事件中獲取到自我成長的養份。

    有人說,我現在過得不好都是原生家庭的錯,不斷指責父母,指責過去不可以改變的事實。可是在我看來,學心理學,並不是找誰對誰錯,而且透過我們經歷去發現我們的閃光點和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朦朧美雖然是霧裡看花,卻具有神奇的魔力,在你的生活中有這種美感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