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蒙奇D小小飛

    端午節時宮觀寺廟舉行驅鬼祈福儀式:第一,道長在祭祀儀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語以驅鬼除魔;第二,道長畫符鎮鬼,並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第三,道長要為國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後要向道長彙報驅鬼的情況。這些活動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驅鬼,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

    《古尊宿語錄》卷27載,舒州龍門佛眼禪師說:“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採藥登山,使萬病不幹其體,疫癘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動的根本目的:驅鬼除病。可見,端午節是鬼節,端午節為對付“百鬼”和“萬病”而生。這些記載,揭示了端午節產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節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稱“續命節”,就是因為有惡鬼索命。《風俗通》:“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的形態,唐代仲子陵《五絲續寶命賦》有載:“顏似渥丹,對回鸞之十字。手如振素,盤續命之五絲。其五絲也,蕙綠輕重,蘭紅淺深。皎皎而有鶯其領,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條暢乎數尋……懿壽絲之禮大,續寶命之天長。”端午節時,荊楚民間以彩絲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宮詞》有“玉腕斜封彩縷長”[6]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稱五月五日時舉行“續命齋”的法事,北齊後主的妃子馮小憐以五月五日進納,故號她為“續命”,取端午沖喜續命之意。以絲係臂為防惡鬼奪命,故可以達到“續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於五月五日是因惡鬼索命。魏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惡鬼所害。端午惡鬼猖獗是他們死亡的原因,端午節舉行祭祀儀式是為了驅除惡鬼

    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時,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 2 # 北辰272055996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古老的節日,如果從公元前278年屈元逝世時算起,至今已有2300來年的歷史了。另外,端五文化和道教文化還有扯不清的淵源。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經過中華民族的不斷髮揚光大,端午民俗文化在不斷的豐富,已經形成了吃棕子、賽龍舟、掛艾草、佩載香合包等多種節俗。當然了,隨著民族地域的不同,也會有所差異的。這裡有許多的文化還是受道教文化影響而來的,具有十分濃厚的道敖色彩,由古時代經典中的兇月開始,引出了地臘日和驅鬼祈福的習俗,由此,便形成一個由傳統文化和道敖文化相融合的端午文化,由此傳統節日″瑞午節"旦生了!

    每逄盛夏端午節來臨之際,都可看到民間版畫中,天師騎艾虎的畫像邊緣有這樣四句詩″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毒入地府",這四句詩亦稱《端午天師滅毒文》。這首詩共有八句話,其餘四句是″菖蒲是為劊,荊棘邪氣捕;雄黃書王字,解除瘟疫苦"。這短短八句話,四十字,基本概括了傳統瑞午節的一些道教民俗文化。這驅邪畫中,最普遍的就是天師驅五毒圖,端午有五毒,舊俗家家都貼張天師畫像,意指邀請張天師鎮邪,驅走瘟邪,除了供張天師,還有供鍾馗的,即懸掛鍾馗像,這是因域而來。

    張天師是道教的歷史人物,他和鍾馗都善長驅鬼除妖。且農曆五月初五是毒月日,該月多災多難,甚至於生小孩都會有夭折的。因以,必須採做各種方法預防,為了對付五毒,我們的先人聰明,自然的會想到道教的張天師和鍾馗了,將二位驅鬼專家請到節日中來,同時,人們在端午這天,大人小孩都會佩戴有驅毒避邪之功效的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龍船花及蒜頭,傳說這五種植物可克五毒。

    可見,端午的風俗文化是以驅除邪惡,產除疾疫為主的,只是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民族文化的發展逐漸融入了一些愛國、孝道的文化內容。(關於端午節的來歷還有關於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還有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等;五毒指和: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及蟾蜍)。

    ……本文資料來於百度百科 和《周易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草龜的養殖水質要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