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高維腦洞

    自從人類第一次看到飛鳥從頭頂飛過,就已經和重力較上勁了,哈哈!只不過那會兒還不知道那叫重力。直到牛頓同志發現萬有引力之後,人們意識到蘋果往下掉是因為星球的引力。知道了引力的重要但同時嚮往自由的心一直想要衝破引力,飛的更高更遠。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自然界物理規律認識的加深,人們終於能“部分”戰勝地心引力,依靠氣體的漂浮效應(熱氣球、飛艇)和仿生學原理(飛機)實現了飛行的夢想。

    之後飛行器的發展向著更高、更快、更遠、航時更長、飛行姿態更靈活……的方向發展。發動機代代更新,機體設計更加成熟,造型更加符合流氣力學原理,結構強度也更大,能做到的機動動作越來越多。但是總體的飛行原理和發動機的推進原理沒有太大變化,無論是依靠螺旋槳還是渦輪都是依靠控制氣流的運動來讓飛行器持續飛行。一旦發動機因燃料耗盡或機械故障停機,飛行器就無法繼續飛行,只能滑翔降落或直接墜機(直升機),只有在航天部分,火箭衝破大氣層,將載荷帶到地球軌道後才可以忽略地面引力對飛行器的影響。但是這種方式開發成本高啟,資金及物質能源消耗巨大,效費比相當低,載荷重量也有嚴格的限制,對於心懷星海航行之夢的人類來說並非理想的飛行器。

    所以人們一直夢想一種飛行器可以徹底擺脫星球引力的束縛,透過“反重力”的方式,以強斥力的方式翱翔天宇,輕盈自在,可以無視飛行器是否有符合空氣動力的外形,而且動能強勁,可載載荷無限,成為天地間最經濟,最強大的運輸工具……這個要求飛行器具有絕對反傳統的發動機。飛行原理也和現有的“控制氣流”的方式截然不同。個人認為這是人們發現磁極同極相斥的規律,並利用其實現交通工具懸浮後對於“懸浮”這個狀態的痴迷的延伸。想要去掉作為漂浮物體“基座”存在的基礎磁極(電磁鐵)讓飛行物直接懸浮,繼而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我想只要學過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這個想法多麼難實現。我們腳下的這顆星球是一個整個的磁體不假,但是它的磁極是一直運動,可以顛倒的。你無法找出地面固定的N極或S極,也就是說如果你做一列懸浮列車的話,如果不人工建造,自然界是不會給你提供一條清晰的“斥力磁軌”的。所以這個想法很不成熟,無法實施。

    另一種人們給予厚望的“反重力”方式是利用“飄升機”效應,即一種依靠高電壓產生推力的"非對稱電容器"。最簡單的就是用輕木材製作一個三角形框架,三角框架的上部纏繞了一匝電線,用以接受高壓電,下部粘有鋁箔條,中間是3至5釐米的空隙,據稱由此在鋁箔條和電線間形成一種向上的推力,就是別費爾德-布朗效應。正統科學界認為,這是一種“離子風效應”,和後來的離子風飛機如出一轍。都是電離周遭空氣,逸出的電子從正極向負極運動,形成“離子風”驅動飛行器前進或“飄升”。這種實驗在民間廣泛流傳,讓很多人著迷。不幸的是,一則它十分耗電,沒有持續高壓就無法實現,所以在實驗室中這種飛行器一直連著可持續供電的導線,這個在現實的飛行器上基本無法實施,另外到目前為止,這種飛行器的有效載荷相比傳統飛行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一直處於實驗室狀態或說只能吸引獵奇者嘗試。

    另外,特拉維夫大學的學生們曾經用以液態氮降溫後的超低溫超導體實現過物體懸浮,這個個人覺得是目前最接近人們理想中“反物質飛行器”應有的狀態。但無奈其“起始條件”還是過於複雜,不太利於推廣。

    可以說,人們對“反重力”飛行器的痴迷有一部分來自對UFO神級技術的渴望,在二戰時納粹德國研究碟式飛行器的傳說甚囂塵上後更加刺激了很多人的探索慾望,應該說這是一件好事,不過科學研究上還要腳踏實地。理論和實踐同時推進,不可以傳說和形而上的推導作為理論依據。

    從個人角度,我願意相信未來有一天反重力技術會有所突破。最可能的是解決了資源的獲取和持續性問題,然後以現有的存在於實驗室的推進原理(比如離子風)推動飛行器,而不是某些異想天開的朋友想象的靠“負質量”物質或其他神秘物質的加持。當然,如果有這種物質再好不過。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也可能是人類文明躍升的關鍵技術之一,所以,保持好奇,努力探索,相信未來必有迴應,小夥伴們你們說呢,嘿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怎麼看待2019年lpl的狀態?和其他賽區相比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