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含笑君

    一、文字系統。上古造字,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就代表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故古代漢語多是單音節詞,這決定了早期的書面表達形式。現代漢語由古代漢語發展而來,多是雙音節詞,“書信”,書就是信,信就是書,書面表達時,古人講求練字達意,只會用“書”或者“信”,不會像現代漢語這樣繁瑣。而且那時很多文字還沒有被髮明出來,漢字相對較少,話你可以隨便說,但你說出的這句話不見得有相應的字來表達。古人要用有限的字表達意思,通假字,假借字,一詞多義,所以文章篇幅短而艱澀難懂。

    二、書寫材料。最初的人要書寫,無非是寫在自然材料上,泥地上,沙地上,石壁上,樹木上,龜甲上等等,而資訊有傳遞的需求,骨頭,木片,竹片適合用於傳遞。社會發展,文明興盛,骨頭貝殼一類書寫材料因質地及忌諱被捨棄,竹子生長迅速,意味著量多價廉,質地輕脆,易於砍削加工而用於書寫,是理想的書寫材料。絲織技術出現,絲織品輕柔,可被用於書寫,按理應是最佳的書寫材料,但那時生產效率低,多是手工製作,產量低,物以稀為貴,因而價格高,一般人用不起,再說了穿都不見得有得穿,哪會用來書寫。兩大書寫材料產生,一是竹片、竹條,二是絲織品,顯然竹子的優勢更大些。你想想看,面對就一竹條,也就能寫個十幾個字,一卷也就幾百個字,你能用繁語麼,還想有草稿,構思估計都得構思半天,以保不出錯,能用一個字表達的絕不會用兩個字來表達。所以篇幅必須簡短,用句遣字必須精到,佈局必須合理,以求簡而達意。

    三、熊貓熊貓,是熊不是貓,應叫貓熊,然而人們叫開了,叫習慣了,也就將錯就錯了,這是習慣,是傳統,是約定俗成,不好更改。後來發明了紙,造紙技術越來越完善,紙的價格也逐漸降低,書寫材料沒有什麼問題了。文字系統也越來越完善,不會說表達而沒有字對應。但文言文這種書面語的形式已經存在很久了,根深蒂固,沒有人會想說要去推翻它,而是自然而然地沿用和傳承。

    四、古時,讀書寫字是王公貴族的特權,沒有平民老百姓什麼事,再後來經濟社會發展了,有錢人家的孩子也能夠讀書寫字了,但在中國社會中僅佔很小一部分,大多數人是不識字的。清末,內憂外患,有些華人麻木不仁,故有識之士力主大白話,寫白話文,振興教育,讓一般人能夠讀書寫字,便於傳播新思想新理念,教育國民,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水平,故文言文這種不易被普通人理解的書面表達形式被廢棄。就算是新中國成立後也還有很多人不識字,所以會有夜校,掃盲班之類,甚至將漢字簡化,為的都是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服務於國家社會發展,振興中華民族。特別是在國家貧窮落後,外有帝國主義虎視眈眈的時候,生死存亡之際,更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來建設保衛國家。

  • 2 # 戴草帽的小老鼠

    也許是認為我們今天所用的現代文,是自古傳下來一成不變的,所以疑惑為何古人不用這個相對來說比較方便簡單的,反而要用很難的文言文。

    首先、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著的,比如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現代漢語,相對於十幾年前、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我們感覺不出會有多大變化,但放到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古今的差異就很明顯了。就比如筆者所在的家長,同個村子僅相隔十幾裡,所講的話卻有很大不同,然而,這兩個村子在幾百年前卻是同一個祖宗。

    其次、語言的難易是相對來說的,不能單純的認為我們覺得自身使用的看起來很容易的現代文,過去的人或者其他地區乃至外華人也會覺得簡單。古代人日常怎麼說話,作為普通人的我,當然是不知道。但一點能肯定,任何時期任何民族的書面語,都是建立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所認為很難的文言文也如此。所以呢,語言學家透過研究大量的古代典籍裡的文言文後得出結論,那就是我們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除了在書面語上有很大區別,在口語上,比如語音、語法等方面,差別也是很大的。當然,語言學家們自然有他們的研究方法,我們不懂的,姑且不要亂否定他們。

    儘管筆者對語言沒有什麼研究,但仍堅信,我們的漢語從古至今是不斷的發展變化在的。如果拋開時間和空間,去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下的語言孰難孰易,多少是有些主觀武斷的。

    感謝提問者!這裡談的個人看法,不喜勿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紅樓夢一百一回中,“王熙鳳衣錦還鄉”的具體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