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嵐眼看世界
-
2 # 財溢
這個問題需要從黃帝內經的應象大論.五行屬性說起,五行都是哪些呢?木火土金水,而五行相對應的五季有哪些呢?春夏長夏秋冬,五行又結合五臟是哪些呢?肝心脾肺腎,肝臟對應的春季,木性,而木的特性就是木曰曲直,萬物復甦,陽氣升騰,所有樹木發芽,茁壯成長,陽氣過多就會使人發睏,而肝病傳染病就會叢生,發病。秋季對應的是肺,金,金的特性,金日從革,肅殺之氣,各種果實結果收割,有太多殺氣,這個季節,氣候變化無長。容易得肺病,風寒咳嗽喘等病症,消弱正氣,陽氣減弱,從就會疲乏,軟弱無力。夏季分2個季節,夏季和長夏,對應火和土,五臟對應心和脾,火,土的特性火日炎上,土爰稼穡,這些季節特性就是上火和加溼,就是我們所說的溼熱,炎症,心肌炎,血液病,脾虛病的高發季節,溼的特性就是沉重,膩重,容易導致睡眠不足,似睡非睡,渾渾欲睡的狀態,人就好打盹。
這些浴語在《黃帝內經》的應象大法裡都有相關記載。
-
3 # 洪洞縣中醫院李峰
在外面,不方便回答。先簡單說一下。
春困秋乏夏打盹是老百姓長時間觀察生活得出的結論,參考的時間標準是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
中醫不是分為四個季節的,中醫運用五行理論和生理病理觀察,把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每個季節對應一個五行屬性,以及與此相關的臟腑器官等等。具體對應關係大家可以百度,或者等我晚上回家了補圖。
在此基礎上,用中醫翻譯“春困秋乏夏打盹”這句話就應該是“春困長夏乏夏打盹”。
可以看出來,這句話裡講的都是人體不夠興奮的一種狀態。而人體的興奮功能主要依靠的是體內的陽氣。《黃帝內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可見,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如果人體缺乏陽氣,無力推動人體運轉,或者陽氣被閉鬱在內,無法順暢地推動人體運轉,自然就會出現身體睏乏,嗜睡等症狀。
那麼就出現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春,夏和長夏三個季節呢?我認為是這樣的:
有事,待補。不好意思。
-
4 # 六藏先生
人為什麼春困秋乏夏打盹呢?
從中醫角度來解釋:
按照《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 “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解釋,春夏秋冬四季氣候是萬物的終始,死生的本源,違反了它,就要生病,順從著它就不會得重病,所以“春困秋乏夏打盹”這是人體為了順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氣候變化的特點產生的徵象。
從西醫角度解釋:
經過天氣溫度的影響和刺激,人體的毛孔,汗腺,毛細血管會相應的舒張或閉合,血液迴圈也會相應的加快,減少,大腦的供氧量不足的話,中樞神經就會抑制,所以人就會犯困,身體乏力,打盹。
總之概括來講就是,這是人體各臟器活動為了與四季氣候變化相協調,應激所做出的表現。
-
5 # 艾嘉仁
您好,從中醫藥的角度來看,人在不同季節對睡眠需求的差異,恰恰是“天人合一”的表現。隨著季節更替,陽氣和陰氣相互轉換,夏天陽氣最旺,冬天陽氣最弱,而春秋則介於二者之間。四季中陽氣的變化意味著人的陽氣的變化,人在陽氣較旺時對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較小,在陽氣較弱時對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較大,因此便呈現出“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這樣的狀況。
而在現代社會中,巨大的生壓力以及繁重的工作和學習,使得很多人都晚睡早起,進而導致睡眠相對不足。這種情況在夏天也許還好些,畢竟夏季的睡眠需求相對沒那麼足。可如果在秋冬之際,那就不只是犯困,對身體的健康都會有影響了。所以保證充足的睡眠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呢,我們也可以用下按摩的方式來緩解疲勞。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造成人們疲倦和犯困的主要原因,是睡眠不足和因疲勞、炎熱而造成的人體血管擴張,所以腦部供血量減少。這與中醫藥理論英雄所見略同,因為傳統中醫認為炎熱和疲勞容易造成脾胃虛弱,脾胃虛弱會導致腦部氣血供應不足。
回覆列表
我覺得這是大自然賦予地球生物的規律,春困秋乏夏打盹這個詞也是一代一代人總結出來的生活規律,從醫學上講無非是到了什麼季節,體內什麼成分含量增加,什麼成分含量減少,造成人體某方面機能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