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旭語文

    小孩子貪玩,愛買零食,這說明小孩子存在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自己管不住自己,用術語講就是缺乏自律能力。

    小孩子都愛玩,這是天性,回想我們小的時候,不也一樣嗎?吃飯時間到了,母親總是喊不回去;大冷的天,凍得瑟瑟發抖,也要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父親拿棍子打過了,第二天依舊那樣……所以玩無罪過,但貪需要節制。任何事情只要沾上貪,就變成了不能滿足的慾望,因此,及時矯正就很有必要。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就要先節制他玩的慾望。那麼如何才能節制他的貪玩呢?

    第一、強制限時,穩步推進。

    小孩子與夥伴一起玩的時候是講不通道理的,這是常識,所以白費口舌不如給他定規矩。

    古人言“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因此,立規矩要以成方圓為目的。我們可以這樣定製規矩:刐開始的時候,給他規定一個比較長的玩耍時段,並定好結束的時間,到點了,既便強制也要讓他停止玩耍,不能因為孩子說“再玩十分鐘”就放棄規定,必須堅持到點的底線,堅決不能給他再玩下去的藉口和機會。過一個禮拜,玩耍的時間就要壓縮,一直壓縮到合理的時間段為止。這樣就能培養他的時間觀念,逐步解決貪的慾望。

    第二、培養愛好,替代玩耍

    興趣是治療貪玩的良藥,如果培養有成,一定收益不淺。

    家長能自行培養是最好的選項,可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一方面增進與孩子的溝通,培養親密的關係。另一方面減少了孩子貪玩的慾望。比如打藍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下象棋、騎賽車……這些都是家長能做到的,但問題是你是否願意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建立一種愛好,讓孩子在愛好中抵消了貪玩。如果有條件,給孩子報興趣班,讓他(她)在興趣班建立起某種興趣,回到家就會去完成興趣班老師交給的任務,這樣,玩耍的時間自然就減少了。

    第三、獎罰分明,有張有馳。

    給孩子的獎罰必須要實事求是,有理有據,以孩子心服口服為目標。

    貪玩了,完不成作業,或者作業不認真,潦草充數,就要罰。罰什麼呢?罰他最上心的事,最渴望得到的東西,讓他心疼。比如家長答應過的帶他吃最喜歡的食物,給他答應過的購買一件可心的禮品。但獎和罰不能時時濫用,一定要張馳有度,有明顯的效果才行。同時獎和罰一定要有原則,不能信口而來,隨意獎罰。

    孩子玩的慾望被控制了,自律能力就逐漸養成了,這樣他(她)就能控制自己玩耍的慾望,把按時做作業,認真學習當成頭等大事來完成。家長的希望就指日可待了。

  • 2 # 育兒鑑定師

    家長心裡要明白,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不要大驚小怪的,不要想著批評責備孩子,讓孩子改掉貪玩的習慣,要想辦法幫助孩子。

    孩子玩得忘了吃飯,玩了寫作業,有時候是孩子不知道時間,玩起來就忘了時間了,不妨給孩子買個手錶,讓孩子清楚時間的早晚。

    和孩子約定好,商量好,先寫作業,寫完之後再去玩,把玩作為孩子的獎勵,不要慣著孩子,不要答應孩子先玩再寫,不然又完不成作業了。

    家長陪著孩子一塊玩,玩一些親子的活動,增進和孩子間的交流,和孩子關係好了,孩子自然就聽話了,好教育了,就可以好好提醒孩子改掉貪玩毛病了。

    家長給孩子指定一些玩的事情,玩什麼,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動手製作模型,或者和其它小夥伴合作完成一件作品,這樣的玩就變得有意義了。

    培養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比如:繪畫,書法,下棋,彈琴,溜冰,舞蹈,武術等等,讓孩子動靜結合,孩子有了興趣,有了事情做,就不會貪玩的忘記了一切了。

  • 3 # 愚昧文學

    小孩子不就是玩這些的嗎?總有人想著成龍成鳳,連基本的人倫成長都沒有了。孩子的成長都是一步一步的,沒有一步登天的,慢慢的從學校學習,到社會碰壁,才一步一步成長成了大人的模樣。而且社會就這麼大,資源就那麼點,制高點已經被人佔了,剩下的不就是一群普通人嘛。

  • 4 # 吹沒燈煙

    父母要做到和善而堅定,切不可用懲罰的手段解決問題。找個時間和孩子說明當下你所看到的事實,說出你的感受,是因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說出你的請求,讓孩子和你一起解決這樣的問題,給她劃清界限,如果孩子可以做到在界限內,那以後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商量,如果做不到那以後就沒得商量。

  • 5 # 半面人生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讓這位提問問題的家長或者是老師先注意一下幾個要點。第一:孩子是四年級,第二,就是孩子喜歡玩具,第三,屢教不改。

    為什麼要把這個問題的點拆分開來?是因為透過這些點我們可以更直觀的明白這件事情的本質。孩子四年級,那麼孩子應該在9-11歲之間,偏遠地區的孩子上學年齡可能會稍微大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接觸越來越多同齡人,開始接觸老師,接觸更多的課堂知識。他對這個社會以及生活正在由過去的好奇轉為了想去了解,他正逐漸的形成一種想法,他想玩,不想學習,甚至於他不喜歡被管教。

    每當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家長都會比較急躁,因為在大人的眼裡這樣做是不對的,但卻苦於沒有方法。這就是我們沒有去分析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裡想法以及認知。孩子貪玩,喜歡買零食,但是他不會意識到經常吃零食對身體會很不好,他只是單純的覺得好吃,想吃,其他的一些遠見他想不到的。而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去引導孩子,比如:孩子買零食,可以讓買,前提是孩子和孩子約定好一天只能買一次,或者只有把作業寫完才能去玩,也可以透過一定的零花錢來獎勵孩子,誘導孩子,讓孩子漸漸的形成一種習慣,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溝通以及共識,你再去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肯定聽話。

    綜上,當孩子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作為家長不要把這種急躁表現出來,也不要作用於孩子,而是先想辦法瞭解孩子想法,試圖去引導孩子,慢慢的一點一點去培養孩子的習慣,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十二時辰》算不算爛尾,有哪些坑沒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