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幾葦渡當年

    我們預設秦之前的是夏商周三朝,這三朝基本上都四五百年,比後世的二三百年確實長不少,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有兩點,其實也可以歸納為一點。

    夏商周三朝,大家都知道這其實算不上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實行分封制有點像西方的領主制,也可以說是部落聯盟。

    部落聯盟肯定也會有鬥爭,也會覬覦權力,但這種權力和後世的皇權根本不能比,為何秦始皇能稱始皇帝,因為他是至高無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說王非皇,權力小,自然為了權力的紛爭就要少。

    另外一點就是這其實是統治階級的矛盾嘛,大家都是統治階級,打了敗仗就認好了,又不會趕盡殺絕。所以才有什麼少康復國之類的。

    但是鐵器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夏商周時期以青銅器為主,所以青銅器技術可以登峰造極。但當鐵器出現的時候,老百姓也鳥槍換大炮了,以前拿木頭肯定打不過你青銅,現在換成鐵了,總可以了吧?實在沒武器,鋤頭也能殺人嘛。

    所以這個時候就不是統治階級的矛盾了,而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大家想想,夏商周的更迭有老百姓什麼事嗎?為何到了秦朝的時候,劉邦項羽就敢取而代之了?

    當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武器差異沒有那麼懸殊的時候,統治階級就該小心了。當然如果實在懸殊太大,那也沒辦法。

    像亭長劉邦,像和尚朱元璋,像闖王李自成,哪個也不是統治階級出身,一樣能揭竿而起。而且只要若是能推翻統治,基本上都會把前朝皇族弄得慘絕人寰。

    另外覬覦皇權的人多了,在皇帝身旁的人也容易生賊心,這個時候的皇帝才是孤家寡人。

    既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又是普天之下莫非鬼胎。

  • 2 # 達o芬奇密碼

    秦朝之前都是分封制,天子是天子,諸侯是諸侯。諸侯和天子只是地位不同。諸侯也是君主,一般諸侯也不會去當天子,也就不去謀反。諸侯管理自己一畝三分地,也不會出現災民,很少有叛亂。

    皇帝就不一樣了,天高皇帝遠,容易出災民叛亂,手下大將也想謀朝篡位。最典型就是趙匡胤,直接黃袍加身,把上司趕下臺。

  • 3 # 叫我李白把丶

    不請自來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理順一下先秦和秦之後的朝代性質,先秦是屬於奴隸制分封制國家,而秦後是屬於大一統封建制帝國。

    最關鍵的一點便是奴隸制分封制國家的中央政府權力不集中,而之後的大一統王朝的中央權力越來越集中,明清尤甚。

    我們看一下夏商周的政府性質,說是王朝,其實更類似於鬆散的聯盟聯邦制度,各個加盟國共同承認一個盟主,以周舉例,周王統帥天下八百諸侯,各個國家只需要承認周王是老大就可以了,周王對這些加盟國並未實行有效的統治,導致周朝各個諸侯戰戈不止。大家都說周傳國八百載,可有將近四百載的時候,周天子是一個擺設罷了。各個邦國征伐不休,只能捧周天子這塊招牌,在周天子未犯下大過的時候,若有人敢砸了周天子這塊招牌,必會引來其他邦國的合併征討。此時,權力處於一種微弱的平衡之中。

    而之後的大一統王朝,由於中央政府的集權政治過於集中,天下承平日久,必會導致貪汙腐敗的滋生,盛世出奸臣,亂世出梟雄。在無戰爭的威脅時,皇位穩固,便會出現虎父犬子的情況,君不見清王朝入關後,滿清八旗迅速腐化墮落,區區幾十年精銳的滿清八旗變成了一群衚衕口提鳥遛彎的丘八大爺。這些人就像帝國軀體上的蛀蟲,無時無刻不在吸食著帝國的血液來維持自身的延續。君不見,亂世出英雄,盛世出狗熊!三國亂世,曹操,劉備,司馬懿,諸葛亮等英雄你方唱罷我登場。而統一之後呢?生於婦人手,長於深宮的晉惠帝司馬衷,何不食肉糜?

    同理,周王朝與其說是一個統一王朝時期,倒不如說是一個長達四百載的亂世,商鞅,白起,張儀,廉頗等等,名才倍出!

    當一個王朝承平日久必會爆發大亂。若無外部危機,內部矛盾必定會瘋狂生長,當內部矛盾無法處理的時候,就會如同漢末黃巾之亂一樣。若是有外部危機,那必定也會像漢武帝遠伐匈奴一樣。

    雖說好戰必亡,但是忘戰也必亡。居安思危就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婚禮的具體日子是雙方父母見面談還是就在電話裡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