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所謂教皇國,一般是指公元574年到1870年間存在於義大利半島中部、以羅馬城為中心、以天主教教宗為領袖的政教合一的政權。

    在早期基督教發展史上,包括教宗在內的各級主教並無世俗權力,且教權依附於羅馬帝國的皇權。而當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半島經歷過一個混亂時期,西哥特人、匈人、汪達爾人等蠻族交相入侵,當時的羅馬城及周邊的民眾依靠基督教會的勢力,來作為保護自己的一種屏障,使得教會組織第一次嘗試到了世俗權力的滋味。

    但當狄奧多里克的東哥特軍隊攻佔包括羅馬在內的義大利北部後,教會審時度勢與其達成了妥協,保住了自己在羅馬城的特殊地位。而當查士丁尼一世的東羅馬帝國軍隊滅亡東哥特王國後,羅馬教廷再次以臣服東羅馬皇權為條件,贏得了治理羅馬城的權力,(東羅馬帝國義大利總督的駐節地搬到了拉文納),不過這時,所謂教皇國還遠沒有雛形。

    機會出現在倫巴德人開始入侵義大利之時,腐朽的東羅馬總督及其駐軍面對倫巴德人的攻擊,節節敗退,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勢力龜縮到了南部,作為兩種敵對政治勢力的第三者,羅馬教廷在屢次試圖調解、左右局勢無效後,逐漸放棄了對無力保護自己利益的東羅馬帝國的效忠,轉而依靠、並扶持新興的法蘭克人勢力,正是在法蘭克加洛林王朝丕平、查理曼父子的鼎立支援下,教皇國得以在義大利中部地區出現,且教權逐漸上升為能與皇權相對抗的政治勢力。

    在經過了格里高利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悲壯抗爭後,到了英諾森三世時期,羅馬教廷徹底壓倒了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教皇國也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英諾森三世及其之後的幾位教宗,均以“萬王之王”自詡。。。。

    在經歷了十四世紀的阿維尼翁之囚時期,及後來的宗教改革運動後,以羅馬教廷為代表的天主教勢力大為削弱,在法國大革命的浪潮衝擊下,教皇國一度被廢除,雖然在拿破崙垮臺後,神聖同盟恢復了羅馬的教皇國政權,但版圖已經大為縮小,無復當年的舊觀。

    到了1848年歐洲革命時,教宗及教皇國的機構再次被革命勢力驅逐出羅馬,雖然在法、奧干涉軍的刺刀護衛下,教宗庇護九世於1850年再次迴歸羅馬,但此時無論是加里波第為首的共和派勢力,還是以薩伏伊家族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國為首的君主派勢力,都把苟延殘喘的教皇國視為“義大利統一大業”的最大障礙。

    1860年,皮埃蒙特—撒丁王國的軍隊已經贏得了義大利統一戰爭的勝利,但由於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干涉,教皇國依然存在於羅馬城內。直到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慘敗後,撒丁王國的軍隊才得以於1870年9月20日,開入早已被其定為自己首都的羅馬城,教皇國至此已不復存在,而由於各方政治勢力的插手,相關複雜的談判一直懸而不決,直到1929年,才最終達成協議,教廷認可義大利王國的存在及交出羅馬城裡的絕大多數教廷產業;義大利則允許教廷繼續駐節梵蒂岡城堡,併成立梵蒂岡城國,這樣在法理上,教皇國直到1929年才最終壽終正寢。

  • 2 # 褚伯林11布衣

    教皇國的起源:

    教皇(拉papa)亦被稱為“羅馬教皇”。是天主教教階體制中職位最高者的稱謂。公元756一1870年間,兼任教皇國的元首。papa一詞,源出自希臘文pappaS,意即為爸爸,是早期基督教會對高級別教士的一般性尊稱,在正教會和東方其他一些古老教會中仍有一些古老教會中依然有用以稱神父的。公元四、五世紀後,羅馬城主教逐漸擴充套件勢力,於公元756年又得到法蘭克國王丕平(矮子)所贈義大利臘萬納至羅馬的一帶地方,由此教皇國始建(起源)。首都羅馬。

    教皇國的衰弱:

    但教皇國疆域卻有變更。阿維尼翁教皇及天主教會大分裂時期,羅馬市民曾兩次奪取政權,建立共和國。公元1809年為拿破崙法國所佔領。到公元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處於了奧地利保護之下。公元1859年奧地利退出,大部分領土併入撒丁王國。公元1870年全部併入義大利王國;教皇退居羅馬城西北的梵蒂岡。至此教皇國走向衰弱,教皇國的名稱一般也不再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風能吃海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