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
回覆列表
  • 1 # 斐語讀書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也。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不知道的,這很高明;不知道自己還有不知道的,這就成缺點了。

    因此,聖人沒有缺點,這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缺點並當成是缺點,所以就沒有缺點了。

    其實字面意識很好理解,簡單概括就是四個字:自知之明

    相反的只有學之皮毛,學問只有半瓶水的人才到處炫耀,彰顯自己,感覺自己天下無敵的樣子。

    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驕傲自大終會自食其果。

    毛主席早就說過一句名言: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

    晚清政府就是吃了自大的虧,以為中國就是國之中心,四海之內,唯我獨尊。

    閉關鎖國,忽視了科技進步的重要性,在西方列強拼命發展工業的時候,我們還在坐著高高在上的“天朝”夢,終於英國的鐵槍銅炮轟開了清庭的大門,百年的基業淪為炮灰。

    領土被割據,主權被侵犯,中國的百姓從此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僅此一錯,中國緩了近百年。

    我們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時刻保持著進取的精神,聽取別人的意見,吸收別人的優點 不斷累積不斷進步。

    才不至於落後被捱打的局面。

  • 2 # 運河文化書院

    原文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參考翻譯

    知道自己的無知才能不斷地學習,不斷地上進。不知道自己的無知就會產生自滿的弊端。只有把自滿看成是弊病,才能克服這樣的弊病。聖人不會犯這樣的過錯,是因為他有自知之明,從不敢自滿,不斷地剋制自我,砥礪前行。

    個人觀點

    天下不知道者多,知道者寡。立德、立功、立言,入世聖賢才俊之務也。今之人立高智而不求先厚德,立大功而不求綿福澤,立繁言而不求合情理,立大業而不求成信義。本來,人心具足道性德性,它們像是一面面反光鏡藏在於人們的心中。真正開悟之人,他們內心光明,自備道性德性光源,所以表現出來的言行就有道性德行。

    老子崇尚的是知道而不言,守中而不窮。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實事求是,所以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而現在,社會上謙虛之德喪失,不懂裝懂的現象太多了。

    三點感悟:

    1、人生不是搞定別人,也不是搞定自己;而是敢於認知自己,敢於剖析自己。

    2、對於自己所知的要明白,對於所不知的事情要常存敬畏!成功的第一條法則就是對於知道的事仍保持無知的謙虛狀態。

    3、如果您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地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您的生命將會不平凡。任何人都是自己行為的鏡子!看清他人的優點,自我鞭策;看清他人的缺點,反省自己。

  • 3 # 山澗一清泉

    知不知,尚矣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高明的。

    不知知,病也

    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這是有病了。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聖人之所以沒有病,那是因為他把“不知道卻強以為自己知道”當成一種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正是因為聖人把“不知道卻強以為自己知道”當成一種病,所以聖人是沒有病的。我們要常常覺得自己是什麼都不懂才好才是對的,人一自滿就完了。這個理念蘇格拉底也說過: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這是字面解釋,也是對於我們普通人比較實用的真理。我們回到春秋那個時代,老子《道德經》中的這一章雖然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但他想說的卻不僅僅這樣簡單。個人以為他不僅僅是想告誡我們不要自以為是、盲目自大,同時他也在批評其他的諸子百家言論,告誡他們不要以為百家言論可以長久治好社會的問題,都只不過是一時之法而已。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唯有自然為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時不犯點錯誤,老了拿什麼下酒,請問你們年輕時犯過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