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有大秦

    想到秦朝由一個養馬的,到秦襄公正試立國,再到秦孝公進行變法強國,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逐鹿中原,群雄遂滅,天下一統,九州歸秦。結果沒想到。如此強大的秦朝僅僅過了十四年,就二世而亡了,唉,讓人感到痛心。

    究其原因,本人還是認為主要問題出在秦始皇身上,秦二世而亡秦始皇要負主要責任。荀子曾經說過,“國雖大,好戰必亡”,大家看看《史記》上怎麼記載的,雖然說《史記》成書於兩千多年前,可能被人為篡改過。但可以參考一下的。

    公元前221年,秦終於統一了六國,稱帝於天下。乃廢分封、置郡縣,秦始皇集所有大權於一身。而他的兒子和秦宗室都無權無勢,典型的主幹弱枝,這也為秦的滅亡留下了隱患,而後又沒有更改商君之法,實行新政,而是大興搖役,南擊百越、北逐匈奴、修長城、修直道,修宮殿、修皇陵等,如此眾多的大工程,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是在秦始皇的巨大的威懾力之下,敢怒不敢言。

    而後在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宴會上,博士生淳于越向皇帝建言,商周亨國千餘年,皆因分封,皇上應當分封諸子於燕齊置藩王以安天下,如果將來發生六卿、田常之亂誰可救之……而後李斯反對分封,以至於後來發展到,焚百家語,偶語者棄市,以古論今者族,搞得天下人人自危,公子扶蘇諫言被罰去監軍,秦始皇把秦帶向了另一個極端。

    總的來說,秦始皇應該算一下暴君,生前不立太子,不立皇后,非要到死前才託付後事,以至於讓趙高,李斯篡改詔書,逼死公子扶蘇,讓胡玄登上帝位,僅僅三年,一個強大的秦王朝就滅亡了。

    後人如何從秦的滅亡吸取教訓,那就是不要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要有憂患意識,要培養好接班人,即便自己出了任何意外,也不會影響到其他。

  • 2 # 鏘鏘鏘得而鏘

    秦朝之滅亡在於秦用法家幹了逆民意的事,比如把除農民和軍人之外的職業視之為多餘的米蟲,特別是商人,更是可殺的,農民有生產任務,完不成者殺,在法家之秦的統治下,整個國家就是一個為發動戰爭而起的機器,民生?零,福利?零,所謂以法治國其實就是暴政治國,有人說參軍打仗改命運,狗屁,將軍才幾個?廣大的底層都為做炮灰準備,人民早就忍耐不住,就差個火苗了,然後就有陳勝吳廣

  • 3 # 耕讀孝友911

    秦朝滅亡,我認為是一種自我制度選擇,是軍國主義的滅亡。秦從商鞅變法開始“奮六世餘烈”,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在商鞅變法中,有四條很重要:

    第一:“軍功爵制”,非軍功不能有爵位,將爵位分為二十等,拿回一個人頭升爵位一等,賞田三百畝。

    第二:“鼓勵告密,什伍連坐制度”,十家為一什,伍家為一伍,一家犯罪,若不告發五家同罪,告發“奸人”,功同斬首一級。

    第三:“獎勵耕織,加強戶口”,百姓長大後,家有兄弟,必須分家,形成單獨一戶,非秦國之外的六國之人,來到秦國為“農戶”,秦人為“軍戶”,農戶種地,軍戶打仗,天下之人不是農夫就是士兵,士兵擴充土地,再將此種生產模式複製到新佔領的地方。

    第四:“嚴明峻法”,秦國的法律特別嚴格,例如人民替政府養馬,馬的體重,什麼時候馬下馬仔,數量是多少,都有嚴格的規定。

    可以這樣說,秦國的國家體制就是兩千年之前的極度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把人民的自身利益和國家擴張結合起來,才得以統一天下。

    秦國滅亡時,秦軍主力有三,第一:為蒙氏帶領的北方長城兵團,第二:章邯帶領的的關中兵團,第三:南方的嶺南兵團。項羽帶領楚軍和關中兵團、北方兵團交戰於鉅鹿。嶺南兵團未返回救援。劉邦趁機奪取武關,進入咸陽,秦亡。

    我感覺:第一:秦的滅亡和國家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世上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不變的,制度的本身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出現,但制度又必須適應新的問題,根據新的問題而改變。

    第二: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必須有限的尊重百姓,對於中國百姓來講,誰當權為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工作、有房子、娶得起媳婦,養的起父母孩子,當一個政權無限的濫用民力,透過政治手段奪取民財,必亡。

    第三:秦朝的統治理論太過直接,法家思想的本事就是太直接的思想,所以之後中國曆代統治者才“外儒內法”,“科舉”和“仁孝”就是統治的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男人才算好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