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浪剪刀
-
2 # 淮西一哥
當時社會當官的底子乾淨人不多。在封建社會老百姓怎麼樣才能出人頭地?當官是是一條路子,也許剛剛開始他們願望是美好的,想為老百姓辦實事,當你真的在那個環境下就由不得你了,
包拯是一個特例,他面無表情不善於和別人溝通吧。所以同僚們不敢和他玩。一步一個腳印升到龍圖閣大學士,老百姓對他兩的讚揚是偏多,不是破案高手,他兩是秉公執法。
-
3 # 繁華萬里
其實包拯和狄仁傑都是被神化的斷案高手。
例如包拯,在影視劇中,包拯的官職都是開封府尹。其實,包拯僅僅做了一年多的府尹,在1年多時間裡,沒有發生太大的案件。
包拯的口才非常好,曾經出使遼國,舌辯遼國群臣。宋仁宗沒有兒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古代社會,建議皇帝立太子非常危險。
70多歲的包拯建議,宋仁宗在皇族近支中尋找合適的繼承人。結果,宋仁宗勃然大怒,說了一句:你想立誰?
最後,包拯講了一個多小時,宋仁宗最終同意在自己的侄子輩中尋找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宋英宗。
-
4 # 看遍山川
先看一下包拯的履歷表,他二十八歲考中進士,因要奉養雙親十年後才就任天長知縣,三年後移任廣東端州,又三年調入京城入職御史臺。之後在包拯整個官宦生涯中,最主要任職的是御史臺諫官和掌管國家財經方面的職務,比如河東轉運使、陝西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三司使。
期間包拯上書過多篇政治論文如《論取士》,甚至對邊境防務也提出建議如《論邊將》,但他的主要精力在管理國家漕運和財政,增加政府的收入上。
眾所周知包拯在開封府升堂辦案,是嘉祐元年末他“權知開封府”,從頭到尾也只有一年半時間。在這期間包拯確實鐵面無私,一掃官府陋習,成為老百姓心目中澄如秋水的大清官。許多陳年積累的舊案,都在包拯手裡得以判決,當然許多刑事和民事案件也審理了不少。
包拯卸任開封府尹後歷任御史中丞,最後在樞密副使任上逝世。他的一生斷案的時期實則不多,在宋史裡只有記錄在案的幾個小案子,大多數婦孺皆知的案件都是後代的演繹,比如那個膾炙人口的“狸貓換太子”案,不過不被人熟知的冒充仁宗太子的“冷青”案,倒卻實是由包拯斷案審理的。
包拯絕對不是戲曲地方戲裡那般“日斷陽,夜斷陰”的包龍圖,也不是現代影視作品裡從小就顯露破案天賦,之後端坐高堂神機天算的破案高手。
而狄仁傑更是被近些年來的媒體作品渲染成了東方的福爾摩斯,狄仁傑起步官階是山西幷州法曹,主要在武則天時期入閣為相,是一位政治天才,對武則天時期的朝政特別在武周繼嗣的問題上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
說到狄仁傑和破案挨邊的,就是他還在高宗時期就任大理寺丞,據稱一年之內判決了大量積壓案件,涉及17000人,沒有一個當事人喊冤上訴,狄仁傑斷案的名氣淵源可能就出在這裡。再加上荷蘭作家高羅佩的小說《狄仁傑斷案傳奇》,其中情節跌宕起伏,寫得精彩絕倫而廣泛傳播,狄仁傑自然就從一個朝堂政客變成了整日埋頭破案的刑偵高手了。
如果算一下,狄仁傑一年之內判決涉及17000人的積案,假如按每個案子當事人30個來算,他每天需要解決起碼一個半案子,還有他得一年不休,顯然狄仁傑自己親歷親為去取證勘破偵辦是不可能的。其實包大人也有類似情況,在古代具體的案子由地方基層長官負責,再交由“吏”去偵辦,若干高難度的碰上長官又能幹,他也會擼起袖子試一把,但是不佔多數。
放在包拯和狄仁傑案頭的大多數是已經瞭解的案件,只是責任不清,懲辦依據不明,或當事人認為不公或另有訴求而無法最後審理結案。這時候需要主審長官抓住主要矛盾,釐清責任義務,有法可依,執法公允量刑恰當。何況他們的衙門都在太子腳下,各方利益糾結更為複雜,能公平而高效地處理這肯定不是件簡單的事。
所以與其稱包拯和狄仁傑是“破案高手”,還不如更貼切地稱之為“審案專家”來得合理。
回覆列表
包拯:
辦案公正嚴明,明似青天!但是具體辦案手法,我想不如後人.
狄仁傑:
辦事老謀深算,如狐似狸!但是辦案方面,我實在不敢恭維.不過戲心計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