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睿湛南韻
-
2 # 賽斯心靈LEE
父母一般在什麼情況下會說“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我都是為了你好”
是不是對一件事父母和孩子產生分歧的時候?
當孩子想多玩會兒,父母要求孩子去寫作業的時候
當孩子想吃冰激凌,父母覺得怕對身體不好的時候
當孩子想要愛一個人,父母覺得是早戀的時候
當孩子想選擇自己的專業,父母認為將來不好就業的時候
……
當這些場景出現,父母又沒有太好的理由說服孩子時,往往就會說“我這都是為你好”
父母之所以要這麼說,無非是要想辦法控制孩子按照父母的標準去做事。
父母的初心也許真的是想要為孩子好,但是以這種方式去控制孩子,真的可以得到好的結果嗎?
很多孩子在父母這樣的控制下,內心會產生強烈的衝突。
他們會自我懷疑“明明是為我好,為什麼我就是不願意聽呢?明明父母說為我好,我為什麼卻感到特別窒息呢?”
那些選擇了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的孩子,內心也會有很深的內疚感。
父母真的知道真的確信,自己為孩子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正確的對孩子有益的嗎?
有的父母對於自己的職業家庭各個方面的選擇都拎不清,是什麼樣的底氣讓他們可以說出“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呢。
真正為孩子好的話,就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定,孩子自然就會想要聽取你的意見。
相信自己的孩子都不傻,人家看你整天一團亂麻,一到孩子的事兒,你就來勁了,當自己是“真理它媽”了。你全是正確答案了?
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控制孩子。
別騙人騙己了,對孩子少一些控制,少一些扼殺,才是真的為孩子好。
-
3 # 小靜心理話
這個問題真的是太普遍了,幾乎所有有孩子尤其是有上學孩子的家庭,都會遇到這樣的場景,都會出現這樣的對話。
場景一般就是這樣,家長讓孩子寫作業,或學習,孩子就是不願意,還說一些逆反的話,家長聽了一般會感到很生氣,然後大聲地:“ 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我都是為你好”。然後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就感到更不舒服,然後更逆反。於是,一個個家長口中的“熊孩子”就誕生了,由於疫情,更是誕生了一個個“小神獸”、“大神獸”,還有更嚴重的,衝突升級到不可調和的地步,甚至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悲劇,相信大家在這段時間都沒少看到這樣的新聞。讓人痛心的同時,也讓我們每個人,特別是作為家長反思。
家長:我太難了( •͈ᴗ⁃͈)站在心理諮詢師的角度,非常理解家長的不容易,真的是“太難了!”。家長也確實是為孩子好,我想沒有一個家長的出發點不是為孩子好,可是孩子就是不聽話,怎麼辦,於是家長就想各種辦法讓孩子聽話,讓孩子學習。於是家裡經常會出現“ 我都是為你好,你咋就不理解呢”這樣的臺詞,也是家長心中永遠的痛,永遠解不開的密。慢慢的,有些家長逐漸從主動提供幫助者變成了“受害者”、“訴苦者”。“掙錢這麼難,我工作這麼不容易,我經常被老闆罵,不都是為了給你掙學費嗎,不都是讓你上好學校嗎?不都是......”,可能從心理上是想讓孩子產生負疚感,利用負疚感可能會產生一部分動力去學習。剛開始可能有一定的效果,可是久了,也就變成“祥林嫂”的效果了。再久了,在孩子心理就會產生深深的逆反,甚至父母的形象也一落千丈,當父母不再是孩子仰慕的物件,而是在心裡變成了自己越來越“看不起”的物件,親子關係,也就開始走下破路了。
孩子:我活不下去了站在客觀的角度,其實由於年齡、經歷的限制,孩子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還經常會覺得自己很很委屈,總感覺家人不理解自己,家人為了孩子成長而提出的各種“要求”,在他們看來就是一種控制,一種“壓迫”,於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各種逆反甚至逆天的小神獸行為就出現了,有些甚至認為自己委屈到“活不下去了”,因此,媒體上頻繁出現的親子關係導致的“悲劇”,剛開始有些驚訝,再一想,其實確實都是“事出有因”。
兒子剛剛問我:爸爸,你怎麼總是和媽媽不擇手段,想讓我完成作業?
我說:爸爸媽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你努力學習
我問:你為什麼覺得我們是不擇手段?
他答:媽媽就凶,你就不斷想辦法,加起來不就不擇手段嗎?
我說:你是不是,不擇手段的想玩遊戲啊?
我說:你是不是,不擇手段的想玩遊戲啊?
他抿著嘴,笑得合不攏,然後說:沒……
還有一段,發生在我家,當然也是真實的:
女兒:奶奶,你怎麼總是找藉口讓我寫字啊?
(奶奶不知道怎麼回答,所以平時也管不住她)
我:你是不是總是找藉口想玩啊?
女兒:(跟上面的父子對話神似)無話可說,笑得合不攏。
女兒: 媽媽,我真希望家裡其他人像你一樣也是心理諮詢師啊,你每次讓我學習我都覺得好玩,他們讓我學習,我都覺得難受,不想學習。
上面這個父親是智慧的,我也是智慧的- ̗̀(๑ᵔ⌔ᵔ๑)。都把一段可能成為衝突的對話變成了一次輕鬆的親子溝通。孩子在這樣的心態下,還是會學習一會兒的。
其實女兒不止一次說這樣的話了,而且也是事實,我在家的時候,讓她學習,她大部分時候是可以做到的,因為我每次都會“不擇手段”地把學習包裝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告訴她,她就乖乖聽話做了,當然有些時候也拿她沒辦法,這時候我也要接納這種情況,不能著急上火,孩子就是孩子,想想我們小時候是什麼“熊樣”,馬上釋然了。因為這個疫情,孩子天天在家,不聽老人話的時候大有常在,有時候嚴重到嚇人的程度也是有的,我還解決了幾次奶奶與孫女的衝突,我不但要接納,還要勸老人也不要太著急,這樣幾次以後,情況反而好了很多。(๑ᵔ⌔ᵔ๑)。
#心理諮詢師說# #親子關係#
-
4 # 安禾心理
在心理學中,父母這類話是典型的“邊界不清晰”表現。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各自的權利和責任,有各自要去做的事情,相應地,人與人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界限。
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實實在在存在。一旦有人試圖打破界限,就會給對方帶來不舒服的體驗。
這種試圖打破人際邊界的行為,就是“人際邊界不清”
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尤其是重要的人際關係,比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中,邊界不清晰的情況非常普遍。
常見的人際邊界不清晰型別包括:拯救型、控制型、討好型、敏感型、依賴型、窺探隱私型等。
“我都是為了你”、“我都是為你好”屬於親子關係中最常見的人際邊界不清型別——拯救➕控制型。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這句話好像也沒錯,他們真的覺得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從孩子的角度說,被壓抑、被控制的感覺,真的不舒服!
這一類父母,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他們覺得“孩子是我的!應該聽我的!”
他們打著“為孩子好”旗號,突破界限,試圖改變、控制孩子。
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很辛苦,父母也很累,彼此都感覺不被理解。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
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如果真的為他們好,需要多一點理解與尊重,少一點控制和命令!
我是心理諮詢師,一個陪你成長的陌生人,以後的路,一起加油!
-
5 # 心理諮詢師喬海兵
我都是為你好!其實要從不同角度來看。
若是站在家長的角度一定是對的,因為家長是按照他的生命歷程及生活感悟來說的,從家長的初心來說,一定是愛孩子並希望孩子更好,自己也許走了很多彎路,吃了很多苦,因此他覺得,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我有許多人生經驗都是對的,假如你不聽老人言,一定會吃虧在眼前的,
所以這個觀念的背後就會有許多的控制和擔心!
若站在孩子的角度,那就不一定了,因為孩子和家長處在不同時代,三觀不同,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也大大不同,若孩子一味聽從父母,也許在很多方面
很難適應當下社會,這個孩子很難成為自己,或自我立足!
其實孩子應該多和父母溝通,父母的有些人生感悟還是很有價值的,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等,都是人生不斷積累的智慧或境界,多和老人溝通,你會發現看待這個世界,真的有很多可能性。
同樣家長也要與時俱進,瞭解時代的發展,瞭解孩子的個性,給孩子多些信任,多些精神上的支援!讓孩子多去探索、體驗,他才可以越來越自信,最終成為獨特的自己!
所以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要看有沒有效果,愛不會錯,但要學會科學智慧的愛!
-
6 # 國家心理治療師黃孜孜
“一切為你好,我這樣說都是為了你,這麼做都是因為愛你…”
這是我們中國家長在養育孩子中最容易用到的情感綁架,也是最容易使用的一種以愛為名的錯位教育方法。
其實從本質上來講,我們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就意味著其實我們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給予尊重。
我們沒有辦法信任他們,他們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看待世界的一套角度的。我們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對的。
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講,並沒有哪一套觀點是完全正確的,或者是在任何時刻都適用的。也許在父母成長過程中對他們來說很有用的那些經驗,那些方法在現代的社會已經過時了。
▪首先,我認為真正科學或者富有遠見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帶著我們原有的那些觀點、想法,去過他們現在的生活。而是幫孩子去認識到他們怎麼樣形成自己獨特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去適應他們現在所屬的社會。
▪其次,我剛剛也提到情感綁架,很多時候,父母會使用情感綁架或者被動攻擊,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不聽我的話,那麼我會很傷心,我會很難過——把自己放到一個受害者的角度去,企圖喚起孩子的愧疚以及自責,其實這樣對孩子真正的獨立跟女父母心理上的分離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他們會一直按照父母認定的多少歲該怎麼樣多少歲,20歲該找女朋友,26歲該結婚生子,30歲該事業有成這樣子去過自己的一生。
雖然不是說這樣的人生不值得過,但這樣的人生也精彩不到哪裡去,更何況這些人生是你自己選擇,是你自己想要的人生嗎?那麼這樣的人生這樣的幸福感是我們作為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嗎?
作者 黃孜孜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國際催眠治療師
高階家庭教育指導師
正念瑜伽導師 -
7 # 多彩人生心理髮展之謎
這在心理學上仍然是依戀與親子關係力。不過位置變了,是父母依戀長大的兒女了。
在父母眼裡,兒女不管長多大,都是小時候最熟悉的孩子。小時候怕孩子跌倒摔傷,長大了生怕孩子交錯人、走錯路。當孩子做出成績時,一方面,可能在別人面前成了顯擺的資本,另一方面,在孩子面前,總覺得孩子還做得不夠,還應該更好。
對於長大的兒女的擺脫心理,是心理學上的近因效應。人們往往只注意近因效應先入為主的積極作用,卻忽視了近因效應的負面作用。當年輕的兒女接受到新事物時,如自由、人權,對父母所做的一切,就會用一時一事來否定,或者做出片面、失誤的判斷。在整個人生成長髮展中,兒女是積極飛速在變化,父母是原來感情的持續。小時候離不開父母,長大後急於擺脫父母。這幾乎成了人發展軌跡的規律。
兒女從高中時起,就想擺脫父母的嘮叨了。3歲時,一哭一不高興,都需要父母的愛撫,見人總是說“媽媽說的”;到了幼兒園,一般總是說“阿姨說的”;到了小學總愛說“老師說的”;到了初中直接說“同學說的,同學都這麼說,這麼做的”;到了高中就成了“網上說的”了。還有一個現象,兒女上初中以前,回家的第一句話“媽媽我餓了。”到了高中“媽,同學有聚會,我不回家吃飯了”。出了社會變化更大了,第一句話是媽媽開始說的了“兒子,餓壞了吧,趕快來吃飯。”到了50歲,又發生了突變,可能一回家,剛想叫聲媽,馬上又會醒過神來,媽媽已經不在了,心裡無比酸楚。
想起我小時候,心裡總抱怨媽,為什麼白米飯上總要加一些雜糧(七十年代初),現在很想再吃一頓那樣的飯,因為那是小時候的味道,但永遠也吃不上了。
當父母的一般都很賤。去年冬天我們去扶貧,去看望一個獨居老人。一說起她的兒女,一臉的興奮難以言表。她的一兒一女現在都在美國安家立業了。而她從36歲丈夫因車禍去世,為了陪伴一雙兒女一直未再嫁。含辛茹苦地把兒女培養成大學生,留了洋還申請了綠卡。而她仍然獨居,政府若不看去她,可能只有臨居了。她是靠兒女的出息支撐著她。
其實,人的一生當兒女的只有一次機會,沒有輪迴,只是拿著接力棒從兒女到父母的過程,再也返不回再當兒女的角色了。不是父母太嘮叨,不是父母想控制,而是一種親子依戀力在作怪。 -
8 # 小兔子0207
父母的“都是為你好”,其實是讓他們自己心裡覺得舒服,免於為孩子的言行焦慮,是出於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有彌補自己年輕時的遺憾轉而在自己孩子身上企盼,並覺得這也是孩子的需求,而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孩子需要不需要,這有點純粹更愛自己讓自己開心滿足而非愛孩子讓孩子自在的自私,但是給到孩子的理由是: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
不得不說孩子好累,不要為孩子活,為自己活,父母活的好,孩子才能活的更好。
如果真的接受自己孩子,應該不是尖子生也不一定非要讓TA成為班級高手,孩子不喜歡彈鋼琴也不一定非要TA學到底,孩子喜歡演講,就讓TA嘗試,孩子成人之後交了女朋友只要他喜歡,合適,不一定非要滿足你的標準,……欣賞孩子的現在,知道TA已經盡力就好了,TA有優點,也有不少缺點,這都是自己孩子的一部分,TA不需要按照任何標準以及別人的評價成長,TA有自己的特點,TA就是自己的樣子。
-
9 # 小宇宙心理健康009
父母愛孩子 是天性
今天看看到一個視訊,一個猴寶寶在高壓線上,很危險,猴媽媽兩次冒險跳上去最終把猴寶寶安全抱下來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小狗小貓等都是如此,小動物的父母尤其媽媽們隨時呵護著自己的寶寶。
作為人類,我們更是如此了。原本對孩子的呵護與關愛,是一份天性,原本就該這樣。
但,父母愛孩子,過猶不及“一切為了你好”“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話,我們也聽多了。
本來父母對孩子好是自己的天性,也是責任和義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他們慢慢開啟自己的人生。但是從上面兩句話裡,我們可以體會到這麼幾點:
把對孩子的愛當成了負擔。因為愛的太深了,有可能已經愛到孩子自己的生命掌舵裡,每天以此為唯一最大的事!如果孩子不聽自己的時候,自己的全部付出的心就會受不了了,就會氣得“我一切為了你好”或者“我都是為你好”!,其實說出時就有點抱怨委屈的情緒了。原本該做的事,不需要宣告的,是自己的事,結果成了“為了你”,還有“一切”“都”!為什麼會這樣呢?
除了孩子,沒有了自己。我們中年人,更是感受到父母一輩的這份愛,如此沉重。因為他們沒有自己,養孩子就是為了孩子,自己老了就是孩子要為了自己。這個過程中,有時候會變得“不講理”:
a) 吃喝拉撒、人生、工作全乾涉
最典型的,孩子的婚事。朋友前兩天說,她老媽又找人給相親了。一回家沒別的事,還說“我都是為你好” 當媽的從來沒想過,到底是誰要結婚誰要找物件,“只要年齡差不多就可以”。
“如果不合適天天吵架呢?”
“誰還不吵架,吵架也正常”……
b) 一旦孩子長大成人了 自己會沒了動力
因為一切為了孩子,如果孩子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後,自己的人生就沒了奔頭,不知道幹什麼了,人生最大的目標夢想已經完成了。
怎麼辦?
健康問題,來了。
因為曾經的“一切為了你”,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的身體健康,吃飯從來不好好吃健康的,因為把好吃的全給了孩子。最後年齡大了,心理上一鬆懈,身體開始出毛病了……
中年人的夾心噩夢,就這樣神奇地重複著,“我一切為了你”“都是為了你”……結果呢,自己開始造自己,作自己,老了重複自己父母的生活節奏……
孩子,揹著“為我好”的思想大山成長每聽一次“一切都是為了你”或“都是為你好”後,孩子的心裡會出現“負罪”感,會擔心自己做不好給父母帶來麻煩、壓力、沒面子……
這樣的結果就是“為了父母,我必須……”
這神奇的迴圈,又開始了……
一切為了你好 像個遺傳程式這個程式刻在了父母與孩子的內心裡,它讓我們彼此有活著的價值,但如果每個人能為自己想想,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
當你發自內心為了自己好時,你的心燈會著照亮別人!
-
10 # 寸言成長規劃工作室
有條件的愛就是綁架
天下的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只有用無條件的愛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而不是綁架孩子變好
-
11 # 墨法書韻
作為父母,最常說的一話應該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父母的本義的確是想讓你好,想為了你好,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方式上加入了太多父母自己的思想和意願,從而讓這份愛多了一些控制。愛與控制是如此相像,如一對雙生兄弟,讓人分不清楚。
餘舟曾在迷失的邊界感裡說道:“愛是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真正的愛不但不是控制而且與控制完全相反。控制是為了自己的益處,而愛是犧牲。彼此可以為了對方的益處,樂意犧牲。
把他人的想法還給他人,自己的想法留給自己。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自斬斷臍帶之後,個體與個體之間就有了截然的界限;同時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尋求與他人的連線。這種分離與連線感相互交織碰撞構成了心理學中所說的"自我邊界"。自我邊界其實是一種意識,意識到彼此是不同的,並且不會對這種不同產生焦慮。
自我界限模糊會有許多表現形式,比如成為老好人,在關係中拼命付出無條件地順從別人的一切意志。你想對這一部分朋友說些什麼嗎?自我不會被奪去,只是聲音微弱罷了。下次習慣性地去迎合別人的感受或者面對親密之人的行為沒能滿足自己的時候.,一定要想自己真實的需要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在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自我滿足。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呀!以“為你好”的名義,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這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侷限且令人厭惡的關心了。
中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中中國人重親情,善良的中國父母對孩子的疼愛無以復加,於是父母與孩子的界限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 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生活。
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令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嚐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
這是中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就如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母親分離的深深的恐懼,同時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別,常處於兩難狀態。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
做好父母,是我們一生的修行。孩子-我們對於這個被自己締造的生命,付出了無條件地愛,而這份愛卻未必是對他好的。在你想說【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時,請先好好想想我的出發點是是什麼,是我想要還是孩子想要,哪些是他自己的事,哪些是我的事,守好自己的自我邊界,並讓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自我邊界。你成為他的父母只是幾十年的事,而他和自己相處確是一輩子的事。讓我們都成為自己,而不是誰的期望中的自己!
-
12 # 似水流年12
從心理學角度講,父母一切都是為了你,都是為了你好的說法是父母和孩子人格粘連,父母人際界限不清,將孩子與自己視為一體的表現。在這些父母看來,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並不是另外一個個體,父母的思想和情感就是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他們從不考慮孩子的願望,把自己對孩子的想象當成孩子的願望,從生活,學習,婚姻等各方面嚴格控制孩子,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想象去發展。他們把自己對孩子的控制說成是為了孩子,是對孩子好。顯然孩子在他們的控制下,自己的願望無法得到實現,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處理事關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這些孩子實際上是被父母忽略了,父母的關注和情感並沒有真正投注在孩子身上,他們關心和付出的並不是現實裡的那個孩子,而是自己頭腦裡想象出來的那個理性化的孩子。他們並不是為了孩子付出,對孩子好,而是為了自己想象中的那個理想化的孩子付出,對想象中的那個孩子好。實質而言,這些父母並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為了自己好,他們的行為是為了實現做一個完美父母的願望,而不是為了在現實裡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他們關心的其實是他們自己,並不是現實裡那個真實的孩子。
-
13 # Peter42952109
我很害怕在一句話。我個人希望我爸媽把自己過好。不要什麼都為了我。我感覺自己氣他們的永遠還不清。 心裡心疼他們。就是希望他兩位老人能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就好。不圖什麼。父母希望自己好。天下父母心,但是我可能農村出來的。我就希望他們能安享晚年。
-
14 # 心理諮詢師彤馨
父母說“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或者“我都是為你好”,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控制,潛意識通過誘發孩子內心的愧疚來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
大概她小時候也是這樣被養大的,從小被父母這樣控制,自己內心的失控感,就要通過控制自己的孩子來彌補。
另一方面,她體會到這樣的情感就是愛,所以她也只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愛自己的孩子。如此迴圈往復,一代傳一代。
-
15 # 美洋洋英語
我是老師,我經常聽到家長們說這句話。我認為家長說這句話是對孩子的一種道德綁架。也說明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沒有切實有效的辦法的,他們只好這樣說了吧。其實,孩子們都是不喜歡聽這句話的。我還經常聽到家長們說:我專門回來給你做飯,你還不愛吃……我專門回來照顧你讀書,你還不……之類的話!我覺得,家長撫育孩子是自己的責任,卻偏偏要反覆說出來給孩子們聽,還責怪孩子們不聽自己的話。我有時候會和比較熟悉的人家長開玩笑說:那等你老了,你孩子回來看你,他就會說:我今天放棄了休息,專門回來看你,你還不……所以,我覺得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話是你做了也不能說出來的,有些話是你沒做也必須說的呢!
-
16 # 和諧方舟
其實在很多的時候,自己的父母總會打著為自己好的旗幟,然後去做一些干預自己的事情,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意見現象,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作為一個孩子的話,他可能會變得非常的偏執,認為自己的父母,他們這是在阻礙自己,像某一方面去進展,或者是發展自己的特長愛好的,那麼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的偏執和不健康的一種思想。
很多的時候,當他們知道了你們內心真實的想法的時候,也就回去願意去支援你,去讓你做一些自己不敢去做的一些事情,領到的程度上,他們可能會願意去支援你去追求自己所要追求的一些事情。
-
17 # 十八點心理
我們的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們養大,整個養育的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我們在父母的眼中就是個孩子,無論長到多大,都是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對於孩子基本都是無條件付出,不計回報的付出,而且是問心無愧的。
所以這時候就出現了一種情況,父母經常對孩子說: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每當父母這麼說的時候,自己是不開心的,自己是排斥的,覺得自己的父母完全不理解自己,但是又不會去反駁,生怕惹父母不開心。
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如何來理解呢?
第一:人性是自私的,人性是有私慾的。因為孩子是父母生養的,這時候作為父母來說,覺得自己孩子的一切自己完全說了算,自己想要怎樣就能怎樣。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就像很多時候,都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進行比較。
第二:覺得自己是過來人,讓孩子少走彎路。自己走過的路,自己踩過的坑,這些東西對於自己來說在年輕的時候都經歷過,遇到了不少的挫折和磨難,遇到了不少的痛苦和失望,那麼這時候自己的孩子遇到了類似的坎,就不讓自己的孩子去經歷,讓自己的孩子繞著走。其實這對於孩子來說,是痛苦的,因為自己沒有經歷過,怎麼能知道前方的路是坎坷的。
第三:尋求自己的價值感存在。人都會有點好為人師,這一點就會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其實這是不對等的,但是對於父母來說,自己是父母,那麼自己說了算。而且我這是為了你好,你應該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去執行。
-
18 # 嘀嗒棧長說育兒
首先,我們先來說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1、當父母覺得子女的行為與自己的預期不一致的時候
2、當父母經過重重勸導無果之後的結尾性語言
3、當父母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被子女理解和接受的時候
4、當父母和子女發生矛盾,父母再次緩和關係的時候
其次,我們來說一下這句話出現後可能帶來的幾種情況
1、子女雖然不認可但是選擇接受父母的建議或者勸告
2、子女被父母說服,認同父母的觀點並開始執行
3、子女不認同父母,並對這句話深惡痛絕,並開始反抗
很顯然前兩種情況,父母都通過語言的力量達到了自己希望達到的目的,而後一種情況會將親子關係送入一種非常危險和微妙的地步。後續還有無限的發展可能。
第三,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這句話在通常情況下都會令父母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可以這麼說,從一個人生命的最初開始,他就被父母的各種獎勵和懲罰所包圍。嬰兒期孩子因為餓而哭鬧,母親會給他哺育乳汁,這就是一種獎勵。而當孩子不聽話或者惹母親生氣的時候,母親會通過不理會他或者讓他哭來發洩自己情緒,以達到懲罰的目的。
等孩子再長大一點,這一效用會愈發明顯,父母肯定的語言、表情都是一種獎勵,而當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的時候各種懲罰也會相應到來。
可是隨著孩子的成年和他自己可以掌控的力量越來越大,父母會逐漸失去對子女的掌控權。而這種情況會領父母感覺到恐慌,失控的感覺會讓父母覺得挫敗和憤怒。所以他們開始再次試圖去控制子女。
毋庸置疑,語言和情感綁架、道德綁架就是這個時候最有利的武器。
一個可以將子女當做獨立人格的個體來真誠對待的父母,一般情況下不會或者很少對子女說這樣的話。
我是嘀嗒棧長,關注心理健康,關注家庭幸福,記得關注嘀嗒棧長哦!
回覆列表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父母的這種行為它本質上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因為,人做事情往往是出於兩種動機,一種出於愛,一種屬出於恐懼。
而恐懼,源於內心深處的恐懼,它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會戴上很多面具和偽裝。基本上它會呈現出一種需要去加強控制的一種行為。
只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父母的這種表現,會披上一個親情的外衣。
嗯,我是為了你好,那麼我說的話你要聽,你就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事情。
這方面,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個深藏的一種控制的心態。
對於這個事情,我們應該從雙向角度來看。
首先,在我們還沒有長大的時候,父母的這種關懷指導教育是我們人生所必須經歷所需要的東西。但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面對自己,去看見父母的這些行為和他們的用心和出發點,感恩父母,感恩他們給予我們的一切。。
現在,我們作為成年人,我們要有自己的選擇,決定自己的方向,要能夠去理解他們的行為,要讓自己活得更理性更理智,不要讓上一代的錯誤在自己身上繼續延續下去,這就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最大價值。
成長自我,擁有自我,讓自己更加有智慧,不是去延續父母的錯誤,讓自己成長成熟,將智慧傳承給下一代,伴他們一起走入更加美好的未來與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