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應作如是觀
封建社會,少有的能堅持“孔孟之道”的讀書人。
馮道,算一個。
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中不止一次的提及如何處理“君王”和“臣子”的關係。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孔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基本意思就是,國家清明的時候,我就出來做官,國家昏暗了,我就退隱山林;君主重用我的時候,我就出來做官;君主不重要我的時候,我就隱藏起來。
以此來看,從政52年,效力12位君主的馮道。
恰恰正是做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當為世所用時,則積極努力地去做;當不為世所用時,則退而隱居起來。
馮道做官,做到了為國家做官,為百姓做官。不論龍椅上人姓誰名誰,馮道都會盡心職守。馮道,以古人之風,君子之道,只活在當下。
所以,不論是哪一個人做皇帝,都會任用馮道,這個人有才能,不爭權奪利,只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任職期間還會幫助皇帝排憂解難。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兩本史書中均有記載
馮道
·擔任幽州掾時,“常以利害箴之”,惹怒劉守光,被打入打牢。
·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時,馮道直言納諫莊宗,避免陣前斬大將的情況發生。·明宗時,推薦引用孤寒士子,有才學抱負的讀書人,“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之。 ”
·馮道的文章秉筆則成,義含古道,使得朝堂之上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
·晉祖入洛,馮道為首相,出使契丹。契丹入汴,“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馮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
·馮道在常山,遇見有中國士女為契丹所俘者,出橐裝以贖之,皆寄於高尼精舍,後相次訪其家以歸之。
時論者以馮道布衣有至行,立公朝有重望。——《舊五代史》
“君子貞而不諒。”——《論語》
君子堅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用。
這就是馮道的為官之道。
最後Ctrl+C Ctrl+V一段《論語》中孔子評價管仲的話,來反思馮道的對與錯。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譯文: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裡,而誰也不知道呀。”
回覆列表
五代時期有個馮道,不管政權怎樣更迭,馮道始終能夠屹立不倒,被稱為“官場不倒翁”,如題目中所說,從政52年,先後侍奉過12位君主,那麼,馮道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
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官場是非常兇險的,稍有不慎,就有陷入萬劫不復的危險,打鐵還需自身硬,馮道本身具備著百毒不侵的人格特質。他一不貪財,二不好色,不管怎麼樣誘惑都不為所動。在行軍打仗的時候,馮道甚至和士兵們一樣,睡在柴草上面。
馮道的艱苦樸素也是一直出了名的。所以深受世人好評。
不過,馮道也有被人詬病的缺點。之所以能夠在紛繁複雜的歷史環境裡面縱橫捭闔,馮道也有自存之道。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臨難不赴,遇事依違兩可;無所操決,唯以圓滑應付為能事”,就是遇到事情的時候能躲就躲,不能躲的就圓滑應對,不讓自己擔風險。
馮道現在已經成了一個符號,不過他的為官之道並不可取,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懶政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