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0
回覆列表
  • 1 # 鷹之海洋

    一種嚴重過時的制度,公然以神權劃分階級,將人分成三六九等。

    這一制度本應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發展而消亡,但是今天它依然存在,並嚴重影響印度社會的發展。更可怕的是,沒有經過一次自下而上的徹底革命,印度永遠不可能擺脫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

    就像中國以前的宗族體系,鄉賢體系,甚至明確表示“皇權不下鄉”,公然掌握整個國家基層的封建地主集團長期影響中國發展。所以哪怕是民國,名義上是共和民主制,卻依然拿那些封建餘孽毫無辦法,基層工作無法開展,制度和生產力的發展就永遠無法惠及底層。還好我黨席捲全國的同時進行土地革命,徹底掃除了封建地主階級才讓我們的國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共和國。而老蔣逃到臺灣後,第一件事就是讓陳誠學共產黨搞土地革命,在臺灣清除了這些封建餘孽,這才為將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今天的印度雖然表面經濟發展,人口眾多。但是整個社會死氣沉沉。雖然其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但是隻要出了那幾座大城市,各地依舊保持種姓制的特點。地方神權人員,封建地主主導地方基層,他們不希望延續了幾千年的制度消除後影響他們的統治,當然會繼續拒絕。

    於是大量不能被解放的低種姓人沒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用宗教麻痺自己,讓印度無法充分調集自己的人力資源。同時這種“認命”的主流思想讓他們對於一切都“看得開”,沒有任何嚴謹踏實的作風。高層的高種姓又好高騖遠,完全不顧自己的基層就是一塌糊塗去和中國爭什麼面子,最後是自己笑話頻頻。

  • 2 # 林城布衣10001

    在印度的古代歷史上產生了一種古老的宗教,那就是婆羅門教。現在印度人全民信奉的印度教就是由古代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的。

  • 3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種姓制度談不上什麼“合理性”。對今日的印度,它確實有很大的制約,但同時也不能說全無價值。種姓制度下養成的“十億牲口心甘情願”可能為印度國家集中資源力量辦大事提供有利的基礎。

    下面咱們先說說種姓制度的歷史。

    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國炎黃五帝時代),印度河谷便出現了青銅時代的城市,最著名的是哈拉巴文化。

    在公元前2000-1500年時期(夏商時期),大批印歐語系的白種人從中亞入侵印度,征服了當地的黑面板達羅毗荼人。這些入侵者自稱“雅利安人”,意為高貴者。經過幾個世紀的擴張,雅利安人逐漸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鐵器出現了。雅利安人原本的氏族部落制度也開始解體。貧富差距拉開了,首領和僧侶權力增大,形成權貴階層甚至世襲國王;一般部族成員成了窮人,甚至賣身為奴。

    在宗教文化方面,雅利安人把自己的部族信仰和印度本地宗教結合,創造出了“婆羅門教”(在公元2世紀左右發展為印度教),僧侶稱為“婆羅門”。

    為了更好地保證權貴階層騎在窮人脖子上,也為了保證雅利安人能對本地達羅毗荼人佔優勢,印度統治者們搞出了種姓制度(瓦爾納制度)。簡單說,他們把全中國人民分為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其中前三個種姓是專屬於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最後一個首陀羅屬於達羅毗荼人。

    地位最高的是僧侶、祭司即婆羅門,所謂“最接近神的人”。第二的剎帝利是君王、武士、官員,掌握著世俗政權。這兩個高階種姓高高在上,大權在握,家財萬貫,勾結起來作威作福,好不痛快。

    第三等級的吠舍就是平民,包括農民、工匠、商人,一般是雅利安人中的中下階層,要向國家納稅。第四等級首陀羅主要是被征服的人,從事奴僕、佃農等“卑賤”職業,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實際上等於奴隸。當然,實際上第三等級和第四等級在的職業分工並不那麼涇渭分明,比如種地、工匠,裡面既有吠舍也有首陀羅。

    印度王公們還頒佈了一部《摩奴法典》,規定各個種姓等級的權力義務。其中第四等級首陀羅最慘,他們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階種姓有任何不敬。各個種姓之間發生衝突,懲罰也完全不一樣。

    低階種姓的人如果傷害了高階種姓的人,動手的要砍手,動腳的要砍腳。高種姓的如果殺死一個首陀羅,只需要賠償牲畜就可以了。

    婆羅門罵首陀羅罰款12元(12帕那銀子),罵吠舍罰款25元,罵剎帝利罰款50元。相反,剎帝利罵婆羅門要罰100元,吠舍罵婆羅門罰200元,首陀羅敢罵婆羅門,就要被滾燙的油灌入嘴巴和耳朵。

    印度的種姓制度極為森嚴。這四個種姓不能呆在同一個房間,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的水。四個種姓的職業世襲,而且互相不許通婚。換言之,你如果是吠舍,那麼不但你一輩子是吠舍,而且你的結婚物件也只能是吠舍,你的子子孫孫,都永遠是吠舍,真是“永世不得翻身”。

    那麼,假如真有人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同種姓之間通婚,那生下孩子該怎麼辦呢?生的孩子算作第五個額外等級“賤民”,比最低等的首陀羅還要低賤!

    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能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走在路上還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斷髮出聲音或敲擊器物,提示旁人及時躲避。

    印度“賤民”

    古往今來的社會,階級壁壘或大或小,也只有印度的能做到“出類拔萃”,一絲不苟。在這套制度下,印度的貧富貴賤完完全全、永生永世被固化了。為了維護這個制度,最高等級的婆羅門僧侶還編出了一整套故事。他們說,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完全是神的意志,原始巨人普魯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剎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腳製成了首陀羅。

    可是,這樣讓人一輩子看不到希望真的好嗎?不怕人起來造反啊?婆羅門們有辦法。大家可以指望來世嘛!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就可能升為較高種姓,不老實的則降為較低種姓!怎麼樣,為了來世的幸福,這一世你就老老實實幹活吧!

    種姓制度不但是冷酷的、不人道的,在印度人之間製造了隔閡和對立,而且也使得社會更加禁錮。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大國,印度長期發展遲緩,種姓制度“功不可沒”。

    但是,印度種姓制度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任何好處。對於印度這樣一個人口包袱重的大國而言,種姓制度培養出的“順民”思想,在禁錮底層的同時,也使得底層能安於貧困。而這從某種意義上說,使得印度政府和高層可以掌握較多的資源,從而辦一些大事。

    這聽上去確實是挺不人道,挺不合理的,然而事實是,十幾億人埋頭苦幹,少吃少穿,壓榨出來的大筆銀子,確實可以讓印度中央政府在國防、科技等方面獲得較多的操縱空間,也能讓一兩億印度精英有更好的發展。而印度中央政府和精英的發展,如果方向正確,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底層草民的受惠。這也是一種剪刀差戰略,雖然可能是誤打誤撞。

    總之,對一個國家的制度而言,可以從道德上評價其是進步的或落後的,但具體的效果,或許不是簡單的正負那麼簡單。

  • 4 # 造假是罪

    從印度而來卻對中中國產生深刻影響的應該是佛教。

    在中國,許多人一邊鄙視印度人,一邊又去寺廟燒香跪拜印度人(諸佛諸菩薩都是印度人),並信仰印度人所創造的佛教,這是否很矛盾?

    按佛教,佛自稱是覺悟了的人,即使他所謂覺悟了他也不是神,他仍無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統管萬有並保佑別人,佛經也明明說了佛只是教導者,是不佑人的……但許多佛弟子利用人們拜神祈求保佑的心態,利用信眾不讀經的特點,撕謊說佛能賜福能保佑人升官發財賜平安等,誘騙中中國人去燒香拜佛,出現了許多中中國人去跪拜印度人的情景……

    佛教起源於印度。釋迦摩尼出生於藍毗尼(尼泊爾),悟道成佛在菩提加耶(印度),第一次傳佛在鹿野苑(印度),涅槃在拘屍那加(印度)。 佛陀的僧團人員都是印度人,部分人員被佛弟子演變成了菩薩。

    佛教有很多東西都是從古印度婆羅門教來的:輪迴的說法是婆羅門教的,“空有說”也是從婆羅門教的“無有說”來的,佛教所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吠陀經中的天、地、空三界的發展。吠陀經稱三界為三有,佛教也把三界叫三有。佛經的天龍八部和一些鬼神早在佛陀之前就已活躍在吠陀經的三界裡。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 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天竺取經,首創根據 Indu 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 5 # Huangyong32506766

    我要表明態度,本人對這個問題所說的印度的種姓制度這方面的一個知識不是擅長,本來打算放棄,但是又多讀了一遍題目,問得是對這個東西的看法,我想吧,印度現在的國情水平大概約等於五十年前的中國,所以一下子興趣就來了,惡補了下印度的歷史知識!來談一談。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曆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種姓制度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階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

    其實歸結起來一共有五中,然而他們彷彿並不承認最底層的,一般的回答就只有前面四種,就像一個美少女不承認自己會拉屎放屁一樣,可見地位在印度社會是何等的底下。我恍惚記得以前看過的印度電影,婆羅門無疑是被提及的最多的,多麼的長臉呀!然而很多電影動不動就開始唱歌跳舞,但是在歡快的的歌聲中無意之間有一句殘酷的歌詞印在腦海,,那句歌詞有時居然出現在歡快的旋律裡,,,,(永世不得翻生)有沒有? 或者多少世多少代不得怎麼樣怎樣? 這就夠說明當時在這種制度下 普通印度人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幸,和灰暗!

    想到這裡,我居然有點慶幸我們中國是封建制度而不是和他們類似的制度!!

    儘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廢除制度看起來容易,實則難上加難,首先就要否定掉自己,和自己的前輩! 在這種制度下,被統治者,不要談什麼明主,談什麼文明!還輪不到,能發的出聲都算你贏! 廢除是對於印度極好的, 幾千年啊,這些歷史,文化,陷在潛意識裡的遺留的東西,印度人民需要遺忘。

  • 6 # 人已醉夢難醒

    種姓制度是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

    種姓制度又稱賤籍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

    第一等級婆羅門。

    第二等級剎帝利。

    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

    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

    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階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當代的種姓制度。

    印度獨立後,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

    為了保證低種姓人和賤民的教育和求職權力,印度還實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僅在議會兩院為他們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中為他們保留高達27%的名額。另外,還給低種姓出生的學生一定比例的升學名額。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記錄裡不再有任何關於種姓的記載。 儘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

    但是,由於悠久的歷史原因,印度廢除種姓的法律普如同一張廢紙,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時至今日,印度依然是一個種姓等級分明的社會,而這種現象加大了社會貧富差距,增加了社會階級矛盾,同時也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速度。

  • 7 # 中醫與書法

    印度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掌管宗教文化權利的祭祀階層,享有崇高地位;

    第二等級——剎帝利:掌握行政軍權的武士階層,包括“王”在內;

    第三等級——吠舍:一般平民,以農、牧、工、商為職業,但多數人沒有政治權利,它和前兩個瓦爾那屬於再生族,是社會生產的主體;

    第四等級——首陀羅:從事各種低賤職業,包括漁獵、重體力勞動等,是非再生族,不享有任何政治權利。

    印度沿襲了幾千年的種姓制度,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依舊存在,並且根深蒂固無法廢除。

    首先,印度憲法及相關法律已經廢除,但是憲政要義,除了有憲法,還必須切實執行憲法。印度種姓制延續至今,很大程度上與印度憲政不力有關,由於腐敗和物質力量有限,印度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並不能完全有力度的執行法律。同時,一些政策還更加固化的種姓制。比如,2014年莫迪上臺之後,承諾增加低種姓福利,創造更多就業。雖然看起來不錯,但這明顯在政府政策中又以種姓制為基礎制定政策,不利於消除種姓制。

    其次,種姓制度作為一種政治文化,或曰意識形態,有其相對獨立的一方面,不會完全隨著印度社會變化而變化,顯現出一定的滯後性,從而阻礙了印度社會的政治發展與經濟進步。

    兩大原因,印度政府執行不力+種姓制度作為一種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滯後性。

    至於分辨麼?可以從膚色,職業 ,出現的場合等大抵可以分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描寫極妙的寫景的句子或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