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砂泥的傳人

    都是本山,也就是紫砂礦料同產自黃龍山,一個綠泥,一個段泥,礦料呈色接近,燒結成器呈色也接近;都稱泥,綠泥泥副其實,段泥卻砂副其實,其實是兩種天然分子結構特性完全不同的紫砂:

    本山綠泥:黏土質成分至純而不含砂,紫砂礦料中泥性至極,故而與紫泥、朱泥並列而自成一脈;

    本山段泥:巖化度高,砂性重,黏土質成分含比低,類屬紫泥。

    明確了綠泥與段泥在礦料分子結構特性上的不同,自然是有什麼樣的礦料結構特性,燒結成壺的特徵也就天壤之判,也就很容易鑑別了:

    一、辨質感:

    ①本山綠泥:泥性至極,燒結收縮率超過百分之三十,壺表緻密度高而滑膩,凹凸褶皺質感紋理顯而易見。

    ②本山段泥:砂性重而泥性弱,燒結收縮率在百分之十三左右,壺表緻密度低,顆粒感強。

    二、辨砂感:

    ①本山綠泥:天然不含砂,壺表可見的沉降砂其實是嫩紫泥顆粒,燒結呈色紫紅、紫褐、淡金色;綠泥在壺表呈現邊界模糊相融特徵。

    ②本山段泥:砂感、顆粒感強烈,呈色單一淡黃色;砂粒邊界清晰銳利。

    三、辨鐵析:

    ①本山綠泥:氧化鐵含量極其低微,僅以離子鐵形式存在嫩紫泥顆粒(沉降砂)中,不會有黑色鐵析出現象。

    ②本山段泥:氧化鐵富含,燒結的壺表必見廣泛散佈的黑色點狀鐵析出物。

    四、辨結晶:

    ①本山綠泥:泥性至極,燒結收縮率高,結晶度高,壺表具有天然的寶石般水潤質感,無顆粒感,手感爽滑。

    ②本山段泥:泥性低微,燒結收縮率低,結晶度也低,壺表顆粒感、砂感強烈,手感粗糙撫之刮手。

    五、辨燒結:

    ①本山綠泥:無論燒結溫度高低與否,都不會在泡養把玩過程中出現吐黑現象。

    ②本山段泥:但凡燒製溫度低,上湯上水必然會吐黑,只能高溫復燒解決。

    六、辨成器:

    ①本山綠泥:泥性至極,黏性也至極,燒結收縮率高,不易成器,多小品壺,大品更是難得一見;無砂則無骨,塑型過程中應力支撐度低微,適合做圓潤光素器,方器、筋囊器不見;

    總體觀感:肉而圓潤。

    ②本山段泥:泥性弱而砂性重,骨力天然,收縮率低,壓型容易,各種器型大小可塑多見;

    總體觀感:硬而堅挺。

    附圖所示1、3:本山綠泥大仿古壺400CC

    附圖所示2:本山綠泥礦料標本

    附圖所示4、6:本山段泥四方提樑300CC

    附圖所示5:本山段泥礦料標本

  • 2 # 徽器小葉紫砂分享

    倆個都屬於段泥如果說區別說實話還真不是嘴巴說說的,這東西太難懂,還有就是如果問都能把泥解釋清楚那麼劣質的泥料或者普通的泥料都沒有人買了,那麼一個壺估計又得幾千了

  • 3 # 逸品坊紫砂匠人鮑雪琴

    本山綠泥,本山段泥。本山,是特指黃龍山。本山綠泥,含鐵量較少,礦石呈暗綠色、灰白色。燒成後呈米黃色。石英含量高。

    本山段泥,則是紫泥或紅泥和本山綠泥混雜共生在一起的礦石。由於天然礦每一處位置的共生比例不同,因此,燒成後灰白青灰紅黃紫黃色等等豐富色彩。

    因此,從這兩者燒成後的色澤不同之處,就可以來區分了。

    反之,從泥料性質來說,本山綠泥和本山段泥兩者區別並不大,都是常見常用也是比較適合做壺泡茶的好料。

    我是職業做壺的紫砂匠人,如有不清楚,可以聯絡我。

    以下就是兩種不同的段泥。

  • 4 # 靜觀茶事

    本山綠泥和段泥之間的差異,有時候並不大,需要謹慎區分的!但也是有一定的訣竅的!

    首先,本山綠泥的泥性重,偏重於泥!而段泥的砂性重,偏重於砂!

    下面的就是本山綠泥壺!

    (角度不同,有色差)

    再請大家欣賞一下段泥壺!

    其次,本山綠泥中的鐵質很少,析出的並不多!而段泥中的鐵質含量遠遠比本山綠泥多!

    大家放大一下上面的圖片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還有一點,養護過後的寶光不一樣!本山綠泥養出的效果是發冷幽幽的“青光”,

    而養護好的段泥壺發的是暖色調的“黃光”

    以上都是個人的一點看法!請方家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漫展的話穿普通的衣服會奇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