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心情150191134
-
2 # 一直在拉磨的毛驢
這種觀點不對。平時對老人好,這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毋庸置疑。年節,祭日,帶領全家老小墳頭祭拜,也是應該的,必須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一,這是一個形式,其實,人類的所有實質內容都是透過形式來表達的,透過這個形式,表達我們的思念,感恩,緬懷,悲傷之情。二,透過這個活動,潛移默化的向下一輩灌輸人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根在哪裡,祖祖輩輩他們是誰,他們之間的關係排序,與我們的關係。三,透過這個形式也好,活動也罷,相關人員都會聚到一起,見一面也好,聚個餐也罷,千里萬里趕來,也是增加家族,親人之間凝聚力,血緣紐帶的一個最好機會,還有比這更好的方式嗎?四,煙往上飄,水往下流,墳前清香一把,紙錢幾捆,鮮花一束,同先人訴說一番,彷彿他們從來不曾離開,只是短暫歇息去了,自己還是依偎在他們身邊,心靈得到淨化,精神得到寄託,人生不再感到孤單苦長。鑑於此,墳前掃墓祭拜,作為晚生後輩,要做,一定要做。
-
3 # 220554330670
說的好,支援。死了以後你就是把造紙廠的紙都給他燒了,他也活不了了。這都是舊社會不懂科學,留下來的傻子文化。都什麼年代了,還信這個。死者真的從墳裡出來,你能陪著他吃嗎?燒紙的時候,你說是讓他收著,給他送錢來了,他真的把手從墳裡伸出來,你敢遞給他嗎?傻子文化,愚人風俗。都是扯淡玩兒。啥用沒有。老人活著的時候,對他好點這是正確的。
-
4 # 泰山木32140178
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多孝敬讓他們安享晚年,比死後在墳頭上多燒紙哭拜要強的多。我贊成這種觀點。我也並不認為在每逢節日悼念逝去的先人沒有必要,這是一種懷念。根據不同環境和地方風俗在墓前進行悼念,也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安慰和寄託,也有向別人和子女展現的目的。要不為什麼清明節這天也被國家定為法定節假日?
老人在世,要用心去關愛,生活上盡心贍養,心理上真心關懷,不要等老人去世後再追悔,又是號啕大哭,又是大操大辦,實際上都不如生前的孝道。“活著不孝,死了狼叫”是我們泰安農村對辦這種顛倒事子女的常用諷刺語。
孝道是心情,要在具體事情上表現出來。更要在被孝之人活著的時候做出來才能真正有用,這種感情也有影響和薰陶作用的。正當年的兒女不孝敬老人,那麼直接影響薰陶自己的後代,也很難被後人孝敬。“老貓炕頭睡,一輩留一輩。”話粗理不粗。
-
5 # 八兩陳客棧
有人曾說,平時對老人好點,以後不必在老人墳前祭拜,這種觀點我舉雙手贊成,我們當地有句俗語:“只有見過活著的人受苦、受累,沒有聽說過、沒見過死去的人享福”。
在很久以前,中國處在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極其艱苦,吃不飽,穿不暖,經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人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外國列強不斷侵略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內憂外患災害連年,此時的中國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被迫逃荒要飯流離失所,沒有吃的,沒有喝的,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父母和親人被活活餓死卻沒有一點辦法,那種痛苦和無奈用語言無法表達。活下來的人們在過年的時候想起了自己被餓死的父母和親人,擺放上供品希望過世的父母和親人能夠吃上一口飯,喝上一口酒,以這種祭拜的儀式來表達對父母和親人的愧疚懷念之情。過年祭拜過世的父母和親人這種習觀漸漸的演變成了一種傳統風俗。
改革開放40年週年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富強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為吃吃喝喝發愁了。
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們都經歷過國家最困難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國家建設出了不少力,吃了不少苦,老人為了家為了兒女,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省吃儉用,顧全了兒女卻苦了自己,現在這些老人們都年世已高,正是需要我們年輕一代關心照顧的時候,讓老人們吃好喝好,幸福快樂的度過自己的晚年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希望我們年輕的一代人,在關心照顧老人的問題上不要留下終身遺憾,不要等到老人們過世了以後才有了良心發現,過年的時候再去祭拜為時已晚。
回覆列表
祭拜祖先是緬懷,也是人之常情。要是這都說成封建迷信就有些過了,現在總有些人提出一些腦殘的想法,不知道他們想要把中國搞亂到什麼程度才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