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無計7981524272847
-
2 # 大志遠思想空間
因為羅貫中寫的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就是《三國志平話演義》,講故事總不能出圈吧?
三國演義,曹孫劉誰都沒得天下,因為三個人都太厲害了,所以才出現了三國。如果三國時期只有一個英雄,不管是誰都能得天下。
就像中國比較亂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一個是都行,一個是都不行,所以弄得很亂。如果出了一位能人,天下可定。
-
3 # 將軍說歷史
答:“不管是按照《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來看,劉備不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生不逢時。就像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放在劉備身上也一樣。”
要想客觀的評價一代軍閥劉備,最好的借鑑地方就在於看他的對手。劉備雖然有這麼多能人,如魚得水一般,奈何他的對手都太強了,北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兵多將廣,三分天下有其二。東有虎踞龍盤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梟雄孫權。可以說這兩個人如果放到哪一個時代去,都會讓那個時代的人難受。
這三個人在那個軍閥混戰的時代能夠成為一方霸主,毫無疑問都是那個年代的超世之傑。而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都會識人用人。漢高祖劉邦不就是靠的一手馭人之術才奪得天下的嗎!
首先曹操愛才是出了名的,不拘一格的用人才。從關羽、陳琳、張遼等一些人就可以看得出來,更兼手底下有五大謀士五子良將等一些人,實在想不出歷朝歷代的名主大才放到三國時有誰能滅了曹操。
其次是孫權,他大哥孫策去世的時候吩咐他“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孫策的初心是好的,張昭也確實有才幹,不過沒有像周瑜那般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此君在曹操於荊州操練水兵之時就有未戰先怯之意,要求契乞和投降。還好孫權沒有聽他的,要不哪裡還有後來的三國。還有,重用“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吳下阿蒙為都督也可以看得出來孫權的用人眼光別具一格,當然還有年輕的陸遜等等。
再說說先主劉備的用人之術,典型的三顧茅廬任用年輕的諸葛亮為軍師就可以看得出來,雖然這個故事有些水分,但是也側面反映出了劉備的愛才之心包括摔阿斗看馬謖等等。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得出來三人是旗鼓相當,都不像項羽一般有一亞父范增卻不能用。
奪天下最重要的人才優勢沒有了,我們再看看劉備的資源跟其他兩人對比,絲毫不佔優,反而遜色不少。
一、劉備的出身背景劉備雖然被稱為漢室正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確是編草蓆賣草鞋出身的。前二十多年可謂是一點人脈優勢都沒有,直到跟關羽張飛結為兄弟這情況才得已改善。到後面的荊州班底跟益州土著也是火藥味很濃。反觀曹操有曹氏夏侯兩大家族為底蘊,人脈之類的跟劉備相比來得太容易了。孫權就不必說了,貴族富二代出身。江東已歷三世,孫策直接給孫權留了新手大禮包,孫權直接用現成的人才就好。
二、國貧民弱,不佔地利。蜀國在三國當中土地、錢糧、人口、兵力、經濟都是最弱的一方。雖然早年益州被稱為天府之國,但是打了幾次仗都把家底掏空了,益州交通又不便,每次打仗糧食運輸都是個大問題。還有荊州雖然經濟還不錯,但是確是個用武之地四面受敵。
三、連年打仗,天時也沒有了。剛開始的時候都打著恢復漢室正統的名義搞事情,說心繫百姓,救民於水火這一招肯定好用。後來百姓們都看那麼久搞不定,也厭倦了連年戰爭帶來的沉重負擔,所謂的人心思漢也從行動變成了單純的口號而已,人心已不再執著於漢統。
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試問劉備還能如何一統天下?我覺得把劉邦跟漢初三傑放到劉備的這種情況下也改變不了結局吧。
回覆列表
劉備戰略方針出現問題。劉備雖仁義,但他所舉之事乃匡扶漢室,回覆舊門閥利益。但東漢末年,舊門閥相互爭鬥,皇權衰弱。人們對回覆舊制,回覆漢室己沒那麼期待。換句話講,匡扶漢室不得大部人的民心,只符合舊門閥利益。所以劉備得不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