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玄運易學天地
-
2 # 閒看秋風999
所謂“孔孟之道”sh實際上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一部《論語》講的是“克己復禮”,講的是“禮”;而《孟子》的核心價值觀是“施仁政”。
孔子生活的年代比孟子要早一些,在孔子的年代裡,禮崩樂壞,諸侯國都不拿天子當天子。見此亂世,孔子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卻偏偏又拿不出什麼行之有效的辦法,周遊列國以後,各國諸侯沒有人理他。孔子也只好以教學編書謀生。
從《論語》一問一答的形式來看,《孟子》一書和它也有很多的不同;《孟子》裡面的文章也都是散文的形式出現了。
孟子反對暴政,說這是“率獸而食人”。同時,他對社會矛盾的尖銳,特別是勞動力的逃亡很關心。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而有所發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張。
孟子認為,首先要使民有恆產,要使八口之家有百畝之田,打了糧食可以吃飽,養了家畜可以吃肉,種桑養蠶可以穿衣,還要有學校教育後代以孝父母、尊長者的道理。
孟子提倡的這種恆產,實際上就是耕織給合,使勞動力束縛於土地的個體小農經濟。這正是一條有利於封建化的道路,這在孟子時候已有一些地區在施行,而孟子是主張以行政的手段去加以推動的。
孟子主張仁政的理論根據是性善論。他認為,人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等善良本性,不過有的人把這種本性保持下來了,而有的人把這種本性丟掉了。
簡單講,孔子的《論語》中講治國理政時比較抽象,孟子根據具體。
-
3 # 待曉兒
孔孟最大的差別就是,孔子提出了治國思想,而孟子為這種思想確立了可能性。
孔子提出的理論,是基於這個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孔子的“仁”,是以“禮”為約束的,他的目的是想從上到下都奉行一種規章制度。統治者要存“仁”心,被統治者要知“禮”法。所以孔子周遊列國,為國君講述仁義,開設民間教育,在社會上傳播禮法。
而孔子的禮是以周禮為摹本的,他所希望的是恢復到周朝一樣的社會狀態。所以,尊王攘夷就是其根本的措施,這也是春秋五霸施行的戰略方法。
既然想恢復舊有的社會制度,那麼其代表和維護的必然是舊貴族的利益。
孟子講求的方法,是要把現在的社會變成什麼樣子孟子對儒家思想實行了第一次改造,即把“仁”變成了“仁政”,從思想變為了辦法。
其背後也就是說,統治者不一定有“仁心”,但必須要施行仁政,這樣才能吸引大量的人口來投奔,進一步提高自己國家的生產力。
所以,儒家努力的方向也就從“尊王攘夷”變成了“王天下”,其實就是想讓諸侯國君學商湯、周文王是如何成為天下共主的。
既然想要改朝換代,那麼其代表的自然就是新興貴族和一些希望成為貴族計程車子的利益了。
孔子的思想其實在春秋還好用,但是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已經坐大,周的威懾已經連名都不存了,更不用說實了。
所以,孟子是基於當時的社會現實,給新時期的儒家思想開闢出了一條更有可行性的辦法而已。
只要是人就有代表層,有代表層就有文化層!孔孟岀一家兩者代表層從文化層中就能看的岀!所以不管是聖是人或是神佛等都是人心中的代表層借用了!這要是說大了就是人類起源開始到會開口說話基因裡就帶有的!不是我們選擇要和不要的問題!
回覆列表
孔子與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兩人合稱孔孟。他們的的政治思想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主張是“仁”和“民本”思想,只是孔子的仁是愛人,而孟子主張“仁政”。
現在來談談孔子與孟子的不同點,具體如下:
1: 出身不同: 孔子曾出身於落魄的權貴階層,雖然其家道中落,但其等級思想依然存在,不僭越理法,主張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等,君臣禮法不能亂;而孟子由於出身貧寒,等級觀念比較淡泊,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性格不同,孔子性格比較溫和敦厚,彬彬有禮,教育學生總是不厭其煩,即便君王昏庸無能,也要循循善誘,而孟子則比較激進剛烈,憤世嫉俗,善於辯論,認為像商紂之類的君王就要推翻它。
3、孔子師從老子,因此對道家並不排斥,而孟子師從孔子之孫,推崇孔子,但反對道家與墨家。
4、孔子在仁的主張上主要還是仁德,而孟子更是將仁具體化,主張給人民分得土地。其浩然正氣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