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摩呵呵
-
2 # 旭湲
很多人認為文學創作無非就是虛構故事,把故事編得好看就夠了,越來越少的人提及文學語言,但是我認為,語言是文學的活的靈魂,或者說,故事、思想、意蘊、風格、主題等等,歸根到底都體現在語言上。 文學語言是文學的肌體,文學語言粗鄙化、簡單化和平庸化,都會讓文學沒有靈魂,文學是生活的藝術化,所以文學之美首先體現為語言之美。
但是要想讓文學語言變得鮮活、靈動、豐富呢,當然也不是一很簡事的事,因為,文學語言不應丟棄我們漢語言的傳統和文明,要注意並結合從各種方言、古漢語、當代書面語、生活口語、與時俱進的網路牛語等多種語言形態中歸集鮮活豐富的活性元素,熔鑄為修改特色文學語言,所以一個成熟的文學創作者,前提應該是一個語言使用的行家。
要想打好文學語言變得鮮活、靈動、豐富的基礎就必做到下面兩點 1要學會每天必做的練筆,練筆不是一定要是正式文章創作,而是可以三五個句子,隨時想到隨時寫,純屬只為練筆。文學語言就是這麼積澱來的。2,優質文學語言積累另一個特別重要途徑是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感受最好的句子一定抄寫重記。對於有心的文學者,閱讀經典文學作品,關鍵在品出語言的藝術、語言的魅力、語言的完美。3優秀的文學語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語言基礎上結合個性創造,需要年長月久,日復一日,不畏辛苦“蜂蟻精神”,語言上沒有這樣的硬功夫,文學精品就只能是一個空洞或池水無魚。
文學雖然是表達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觀點,表達了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卻必須注意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細節顯得文學語言藝術性,才更顯得文學超凡的魅力。
文學征服讀者魅力是因為文學作品的文學語言藝術,讓讀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時,因文學語言的鮮活、靈動、豐富,從而深刻體會文學語言的藝術,生動,使記者有著眼睛一亮的感覺,文學語言的鮮活、靈動、豐富創作的文學它就像一粒神奇的糖果,引領讀者品味生活的藝術,讓人精神十足,或如痴如醉,可歌可泣,凝眉憂嘆,或開懷大笑,開懷高歌……
-
3 # 曉說新疆
文學語言變得鮮活靈動,有多種因素。
首先,要多走出去,多感受體驗,多觀察,多思想,讓自己的眼睛、大腦多實地去發現新奇內容,大腦有所感才有所思,筆下有所寫。
其二。要多寫勤寫善思。每天堅持不懈,可以利用任何自媒體形式,少則一兩句,多則百十句,甚至幾百上千字,讓自己形成一種停不下筆的加速度。主動樂意去寫,而不是無病呻吟。
其三,要善於將文學與多種文化藝術融通,比如繪畫,音樂,攝影,在不同文化藝術中發現可融匯貫通的精華亮點,筆下的內容才會鮮活靈動。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說:文化需要相互凝視,相互交流,相互對亂,意即如此。
其四,每天多看時勢新聞,瞭解時下發生的熱點,與時俱進,不落時代思想主流。
其五,多閱讀一些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書籍,汲取養分,多賞讀學習名家作品,讓自己寫作思維開啟,格局放大,筆下內容才有厚度有深度有廣度。
其六,多出去旅行,在旅行的路上,深度體驗人生,感悟世事,發現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在不同地方,總有讓自己醍醐灌頂,腦洞一開的新鮮思想與靈感。
其七,遠離紅塵都市,多去戶外大自然中走走看看,去接觸自然天地的事物,讓自己的思想與天地共融通,吸取自然靈感。
以上,為本人的一點創作感悟,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分開說,
語言的鮮活~所謂鮮活就是一種生命力,語言之所以有這種力,應該來源於生活,當然最終是對待生活的態度,如果對待生活死氣沉沉,童心不在,那就無法使用於表達的文字灌透於鮮活之心,自然無法鮮活,這是內在根本。當然有了態度還不夠,還要有積累。但總看數理化,總想微積分,語言一定是邏輯型的,所以要廣泛涉獵,取之有道。
語言的靈動~“靈”字不簡單,靈光很難解釋,靈是種不思而得,是厚積薄發,是求之不得,得之不求。需要的是智商基礎上的潛意識爆發。
語言的豐富~ 豐富理解簡單,做起來還是靠知識的羅列,讀書萬卷下筆有神。
總結起來,語言來自於思想,思想能做到的,再配合表達工具-詞彙及表達方式的積累,那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