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船塢
-
2 # 後塵2017
需要,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人口的發展,資源的匱乏,未來將會更加嚴峻,人類非常有必要儘快加大力度探索外太空,為未來星際殖民做準備,這也是人類得以長久生存繁衍下去的唯一一條路
-
3 # 53393534120
如今的現狀是無論需不需要加大對宇宙的關注,人們都會對宇宙加大關注。而最終的結論是人類的一切行為看似主動,其實一切都是被動的受限於現代科學的發展進度。不僅對對宇宙的關注如此,而這方面的投入麼不如此。而科學的發展也有著其自該遵循的規律。與你的投入有這一定的關係,但不一定是絕對的關係。所以說必要的關注和投入是應該的。盲目的關注和投入是不可取的。
-
4 # 人生如戲275258528
人類不論是個體和群體,從出生開始都在一個又一個什麼中探索和尋找答案,我們在不斷探索中長大,對宇宙的探索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一代又一代人把宇宙的探索做為終極目標,因為我認為只有真正瞭解了宇宙,所有的問題都將解開。但宇宙浩瀚,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還需繼續努力,加大關注和投入是必須的,剩下的就教給時間吧。
-
5 # 草屋浪人
不需要!我覺得人類最應該優先的科學領域是生物領域。因為人的壽命不僅有限,而且是短的有限。物理學中的時空觀表明,時空是依賴物質而存在的。對人類來說,時間可以看做壽命長度,空間則可以看做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距離。沒有漫長的壽命支撐,人類對空間距離的探索再寬廣也毫無意義。舉個例子,200光年之外的宇宙空間,人類有生之年無法到達,也只能接收到與200多年前發生事件的資訊。人類要對200光年外的物質做任何實驗,此生也無法拿到哪怕一個簡單的結果!
學數學的人都知道,有限的步驟是無法得到無限的資料。同樣人類有限的壽命也無法在任何一門不提升人類壽命的自然科學領域無限提升!20世紀是自然科學大爆炸的一百年,可是,最近幾十年科學理論上的突破越來越少,也許科學理論研究已經進入一個大的瓶頸。這個瓶頸的出現,我覺得和人的壽命極限有關。事實上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人類的壽命最多隻有一年,那麼一個人哪怕剛出生就擁有六歲小孩的智慧,他要在一年內把小學中學的知識全部掌握也是不可能的,而只有一年壽命的人類也必定無法成為一個工業文明社會!
人類文明的極限是人類的壽命極限所決定的,我們想要探索廣袤無垠的宇宙空間,首先得擁有足夠的時間,也即提升自己的壽命極限。
-
6 # 開0海闊天空0原
謝謝邀請回答,我個人認為還需要加大探索,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顯得非常的渺小,還有更多的領域需要人們繼續探索,地球資源的不斷枯竭,生存環境不斷的變化,人類早晚會走出地球!去尋求更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完全有能力更好的利用宇宙資源,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做出貢獻.
回覆列表
需要加大,不過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讓大多數人們的思想轉變。
目前人類的主要活動環境在地球上,所以對地球的改造要比探索未知宇宙來得好一點,至少現在是這麼個情況,就比如上世紀冷戰期間那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展開太空競賽,雙方都不願意自身落後於另一方,於是無論是對近地空間還是對月球、或更遠行星的探索,都達到了超越現在的熱度。
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太空競賽宣告結束,同時也確立了美國太空強國的地位,對於現在的太空環境,各國都秉承著先入為主的理念,就是誰率先在太空探索到新的能源,那麼你就有優先權,可以把它比作為一個大蛋糕,誰先衝上去,誰就可以先劃多大的蛋糕給自己,所以這也是現今航天大國的主要目標。
對於太空的探索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若是過度追求成果,那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現在的人類科技尚不足夠發達,一些技術難關也處在艱難攻關狀態,不解決好基礎的技術問題,就算是發射旅行者10號,乃至重複發射100號又有什麼突破性的意義呢?
科學家正在地面上努力解決技術問題,當然這裡包括大推力火箭的研製、太空小型生態系統的研發等等技術問題,而技術難題都是可以被解決的,只不過需要投入資金與時間!
其次,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母星球,注重腳下,才能更好的仰望星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