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生飄雪

    這不過是水鏡先生的一家之言,也就是說是他自己的看法,這句話本身就矛盾,四個人,得一人者得天下,如果這四個人分別效力四位英雄,是不是就得有四個天下讓他們瓜分?

    再者說,能不能得天下,不是得到什麼樣的謀士而決定的,袁紹手下也有高階謀士,但他聽不進去良言,最後還不是一敗塗地?

    諸葛亮這麼大的能耐,在劉禪這樣的昏庸主公的手下,能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只能“出師未捷身先死”。

    能不能得天下,首先要有蓋世英雄,其次才是有智囊團,還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把謀士說的那麼重要,是小說作者為了吸引讀者的手法而已。

  • 2 # 龍之怒2

    首先要說明,小說也好,歷史也罷。從來沒有什麼“幼麟”、“冢虎”。只有《三國演義》中有“臥龍”、“鳳雛”。

    至於劉備為何得了二人,而未得天下。水鏡先生說的很明白,“臥龍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就是諸葛亮自己也很明白這個道理,在其《隆中對》中說的很明白“待天下有變”!!其潛臺詞為,天下有變這是前題,如無則大事難成!

  • 3 # 歷史雲頂

    在我們觀看的《三國演義》中,往往認為一個君主得到了厲害的將領之後整體實力會加強,所以在鳳雛龐統投奔劉備後,我們都會覺得很開心,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可見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的能力有多強,然而為什麼劉備在得到這兩個人之後再加上幼麟姜維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一、 三位名士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出現

    首先臥龍諸葛亮是劉備在創業初期三顧茅廬所得,臥龍諸葛亮本身就有出去創下一番基業的想法,看劉備是一個有能力又仁慈的君主,於是臥龍諸葛亮就跟隨劉備東征西伐。然而鳳雛龐統則是在三國爭霸進行了快四分之一時才出山,並且遇人不淑,將自己很多時間浪費在路途和地方官員上,鳳雛龐統在接連碰壁後,劉備也只是讓他去做一個小縣城的官員,可見鳳雛根本就沒有將自己的能力全部發揮出來。

    而幼麟姜維則是在三國後半段出現,當時的鳳雛已經在落鳳坡被射死,而劉備在經過夷陵之戰之後已經將蜀國積攢的大半家業消耗殆盡,可見幼麟和諸葛亮的艱難處境。隨後諸葛亮覺得以攻為守,但是在出徵之後沒有取得大的成果,還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在諸葛亮死後幼麟姜維也只是守住蜀國而已,更別說奪取天下了。

    所以這三位名士都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將自己的實力全部發揮出來,倘若這三位名士在蜀國國力強盛的時候一起出擊,那真的是無可匹敵了,蜀國統一天下興許還有希望。

    二、 劉備用人不淑、自身本領不過硬

    這三位名士雖然在蜀國是大將,但是劉備作為君主卻沒有將自己的職責做到更好,鳳雛龐統的性格是急功近利,因此龐統所出的計謀中經常會有一些比較冒險的成分,並且龐統被射死的原因也是因為他想來一個猝不及防的一擊,然而被人識破。因此劉備並不能協調好眾多將領的性格,這會讓將士們犯錯誤而消耗國力。

    五虎將關羽性情豪放,做事不拘小節,所以這即使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而劉備讓關羽去守荊州,讓諸葛亮回川,這導致荊州被攻破關羽慘死。

    蜀國的領土和國力也因為劉備的一些措施被消耗過,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管不顧用蜀國的大半兵力進攻吳國,但是吳國的將領陸遜將劉備一步又一步誘引到樹林邊,最後火燒連營七百里,這一戰讓蜀國的國力大損,劉備因為一時衝差點親手將自己的基業毀掉。

    三、時機不成熟、各國實力發展較快

    吳蜀魏的綜合實力雖然有差距,但是誰也不願意先捅破那層關係,都在修身養息,等待合適的時機,將對方打個措手不及。在三個國家中,魏國一直是最精明的,曹操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最擅長的就是靜觀其變,等待時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吳國和蜀國,但又不敢輕易主動進攻,只有慢慢發展自己的實力,才是最應該做的。

    劉備雖然問題多,但是人無完人,可惜的是他的缺點往往就是會讓一場戰役失敗的關鍵點,劉備的失誤讓整個蜀國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希望,即使手下良將眾多,時機不成熟,最後只能成為歷史下的塵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6歲的男人穿什麼衣服才能顯得年輕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