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榴姿堂
-
2 # 星斗薦書
肯定會!
最簡單的例子,一些試卷上的閱讀理解文章,學生拿去讓原作者答題,結果答案會與標準答案大相徑庭,這就是出題人的過度理解。
最近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就有對賀知章《春望》的政治解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之解讀為逢迎太子、打擊右相的意思。
《水滸傳》裡的宋江潯陽樓“題反詩案”,明朝的“妖書案”等等,均有過度理解的嫌疑。
古代,對文學、文字的過度解讀,大多是一種政治手段,凡牽扯到“文字獄”三字的,都脫不了“過度理解”的嫌疑。
在當今,“過度理解”也有積極一面的意義。比如以今天的眼光去理解古代的文學,那麼,《西遊記》《三國演義》《老子》《莊子》等著作,便在今天有了現實意義,有了指導價值。
人們可以從《西遊記》中讀出職場的學問,從《三國演義》中看出處事的學問。這樣的“過度理解”是好的,積極的。
所以,文學作品的過度理解,從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也必將在將來延續下去。只是有的人斷章取義、歪曲事實,拿來作為一種迫害人的手段。也有人去發覺其中的現實意義,挪古今用。
“過度理解”本無對錯,因之拿來去做什麼,就有了對錯之分。
-
3 # 閒時漫讀
是的很多文學其實是被過度解讀了。其實作者在創作時,總是有特定的環境,特定的考量和心境,寫出一個作品,就是文字表達的意思,反而被過度引申走上歧路。
這就像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俠客行》中對俠客島上石刻秘籍參悟的故事一樣。對於武功圖樣,那些武林高手,名派掌門,按照自己的經驗解讀,結果五花八門也不過牽強附會。發不如一字不識的青年人沒有太多想法,只按照圖文指示運功,反而卻是最正確的。
所以文章讀懂就好,過猶不及,真正體察作者的心意,用好它就是對作者的最大尊重。
-
4 # 大悔憶智周
這正是文學的妙處呀!
所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所謂“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魯迅還說過,《紅樓夢》一個好處是並不刻意把壞人寫得特別壞好人寫得特別好,所以頂尖的文學從不強加於讀者,總是客觀、真實,是非善惡由讀者裁判,頂尖的作家也從來不把結論推給讀者,所以閱讀名著的感受往往眾說紛紜。
頂尖的作家思想感情總是特別豐富、深刻、複雜,所以,文學閱讀不是防止過度理解的問題,而是防止簡單理解的問題。
後現代文學價值解構、主題模糊,更需要讀者的參與。
-
5 # 子風長歌
文學被過度理解,這種現象很多時候都存在。特別是一些所謂評論家,在評論古代名人,什麼偉大作家詩人時,以及評論當代名人名作,及他們想推送某些新手時都在採用。有有意識的,無意的,還有帶有具體目的性的。有時評論者也為了自己的評論可讀性,引起人們的興趣,讓人感知他的特別解析能力等在有意為之過度解讀。終究是有利益而為之者佔多。關於對文學的過度解讀在政治上用得更多。因時代需要,一個時代就會拿出相關的作品,並深入過度的解讀,以利於宣揚或實際目的而為之。比如在文革其間“四人幫”,“林彪”這些政治集團用得很多。即使在古代也早已存在。只不過是解讀往良性方面發展,還是往陰暗不利處發展而已。當代中國對“文學的過度解讀”,多數時候是對作品往好的地方引申解讀罷了!有些還甚至無度的延伸謳歌!只要有利必趨之,這個是難以避免的。不過智者難為蒙或少被蒙罷了!(當然有些對社會有重大良性意義的,過度解讀也不失為善)
回覆列表
怎麼說呢?純文學嗎?恕我孤陋寡聞了,我認為文學是一個體系統稱,它涉及的範疇很廣,方方面面都有文學,如果僅對一個詞彙"文學"的理解,我認為誰在寫它的時候都不會多想,比如我現在的回答,屬於文學嗎?不過腦,自有食客需要就好。如果是以文學為基礎而創造一篇純文學的文章,那作者一定要深思熟慮,否者內容不垂直,會減少食客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