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匯菜
-
2 # 納蘭公子不憂傷
對於伍子胥,首先看一下歷史對他的介紹,‘大夫、謀略家、軍事家’,謀略一詞,在古代就是智慧的象徵,正如鬼谷子,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能稱之為謀略者,其智慧只能自不可多說,在治國用兵的理論和實踐上均有建樹,而他在戰略設計、戰術應用以及水戰和城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思想貢獻。還有軍事家,古時候的征戰,不像現在這樣,基本都是高科技手段,那時候完全就是依靠領軍者的智慧才能,而伍子胥謀略和軍事兩者皆佔,對於歷史上強盛一時的楚國,也是伍子胥率領吳軍攻破。在他身上體現出一股強韌的意志力、堅韌不屈的精神。
總體來說,伍子胥的思想是一個以治國用兵為目的、內涵豐富的有機整體,是春秋晚期南方地區思想發展的一個縮影,帶有深刻的時代和地域烙印而留給後世。
-
3 # 回眸一眼傾城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本名伍員(也有稱伍芸),字子胥,春秋時期楚華人,軍事家。因功封於申地,故而也稱申胥。
伍子胥也算是出身名門,他父親伍奢是當時楚國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建的老師。而當時楚平王身邊有個奸佞叫費無忌,誹謗太子建造反,伍子胥一家被牽連到了,其父伍奢與其長子伍尚,以及全家數十口人一同被楚平王殺害。唯獨伍子胥得以逃脫,中途先是轉道宋國與太子建匯合,不久宋國內亂又逃往鄭國。後因太子建參與晉國大夫中行寅意欲推翻鄭定公的陰謀而被殺,伍子胥只好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公孫勝前往吳國,一路歷盡艱辛,最後甚至是乞討來到吳國,途中還有個小故事:一漁翁用船送伍子胥過河,怕伍子胥擔心自己報官,於是投河自盡了。
到了吳國,吳王僚剛剛繼位執政,公子光做將軍。伍子胥透過公子光的關係求見吳王。因當時楚國之事伍子胥也開始在各國中聲名鵲起。吳國中分為兩個派系,一方以忠於吳王,一方忠於公子光。最開始吳王僚也頗為器重伍子胥,但是公子光頗有野心,勸諫吳王不要太相信伍子胥。直到後來公子光以替伍子胥報仇為由,說服伍子胥幫助他,於是有了後來的“專儲刺王僚”,公子光順利繼承王位,是為吳王闔閭。闔閭即位三年,就興兵派遣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國,奪取了舒地,並捉拿了當初吳國投降的兩位將軍。
公元前511年,吳國再一次攻打楚國,伍子胥以偏師伐夷(即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侵潛(今霍山南)、六(今六安東北)。楚國沈尹戌率師救潛,疲於奔命。伍子胥率軍奪取了六地和飅地。
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吳國。吳國派伍員迎擊,在豫章大敗楚軍,這一次奪取了楚國的居巢。
公元前506年,吳國在名將孫武的統率下,吳、唐、蔡三國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楚國申包胥指責求救於秦,哭秦庭七日,秦出兵救楚。
後來,吳國與勾踐帶領的越國打了好幾場仗。而吳王由於不聽伍子胥的話,也遭遇了一場巨大的失敗。這時的伍子胥在吳王眼中已經是非常礙眼的存在,於是吳王除掉了伍子胥。
在戰功上,伍子胥可以說與孫武不相上下。而在其他方面,《吳地記》上說,蘇州古城的胥門是因伍子胥而名,有記載的石碑為證。《祥符圖經》則謂:“子胥家於此,後以諫死,抉目懸於門,因名。”據說伍子胥自刎之前,請人將他的眼睛懸掛於胥門城門,要看著吳國被越王勾踐滅亡。而且據說蘇州古城的建立,也是得益於伍子胥。另外,伍子胥開挖了胥江。千百年來,胥門、胥江、胥口總是與伍子胥的名字連在一起。只要是伍子胥曾經走過的地方,如今都保留了深深的痕跡——或塑像,或建碑設陵園,或成就了一處著名的古鎮。可以說伍子胥是蘇州古城之父。而且伍子胥建功立業大多是在東周時期的吳地,他率眾開挖了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胥江既避免了吳地的水患,又便利了當地的漕運和灌溉。據說當年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死後馬革裹屍拋入江中,沿江漂至今胥口,當地民眾撈起予以厚葬,自發建造了胥王廟(公元前484年),此地由此更名胥口。
回覆列表
在此不談伍子胥的軍事和管理才能,只想說說伍子胥的“易理”水平。是中國歷史上,伍子胥是唯一一個運用《奇門遁甲》成功在敵人面前把自己軍隊“隱遁”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隱遁”是《奇門遁甲》中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