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道石敢當

    科學迷,還是迷科學,科學到底什麼,什麼是科學,為什麼動不動就使用科學二字,清明沒法回家祭祖,連祭祖也可用科學,那就要問問提問者,會非常明白,就該告訴所有人,看你使用什麼方式,用科學祭祖。

    我不懂科學,我建議,如果確定清明沒法回家祭拜祖先,別害怕,就地紀念,你的祖宗絕對不會來找你,罵你,人生,為人子,為人孫,祖宗父母在生,對得起父母祖宗,就是孝子,你的祖宗,父母,在生你不孝,死後何必敬鬼神。

    建議,勿在十字路口紙錢是農曆七月鬼月祭孤魂,現是清明,祭祖,合理在墳墓前面燒紙錢,沒法回來過清明祭祖的人,在家紀念父母祖宗就好,是祖宗,是你的父母,不是鬼,

  • 2 # 禹成淼淼

    現代社會不比以往了,以前講究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現在人基本都著落在後半句上,基本都是遊在遠方的。我是山東人,我們那兒一年有三次是要正經到先人墳上祭掃的--每年清明、陰曆十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其中又以正月十五最為隆重,要帶著用青紅蘿蔔刻成的小燈,小時候奶奶到了正月十二那天就已經準備了,正月十五上墳的蘿蔔燈,講究割三不割四,就是說不能正月十四割,得在十三那天就割好蘿蔔,挖好燈窩兒準備好,以前用的是羊油,奶奶小心地存在一個小盆,用塑膠袋套著,拿出來,備好胡秸稈兒,棉花,胡秸稈用的是外邊那一層韌皮,纏上棉花插到蘿蔔燈窩裡,然後化了羊油澆上去,這燈可以燒大概七八分鐘,現在早就改用蠟油了。除了帶蘿蔔燈,還要帶煙花爆竹,奠酒燒紙香火之類,到了墳前,現在四角各地點上蘿蔔燈,然後放煙花爆竹,最後燒紙燃香,邊唸叨著讓先人出來看燈,最後澆了奠酒磕了頭,這才完成。家家這樣,北方空曠,冬天雖然天乾物燥,每年倒很少有火災事故的,每家也都特別小心。小時候跟著爸爸去上墳,很有儀式感,這種鄭重的程式像烙在腦子裡一樣,不會忘。我常覺得家鄉人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很多舊時候的儀式規矩都簡化甚至省略了不少,但正月十五這天的上墳基本是沒怎麼變化的。

    扯遠了,說到清明祭掃,因為現在廣東工作,很被這邊清明祭祖的儀式所感動,家家都要在清明節前備好祭品上山掃墓,他們叫"拜山",廣東人很務實,不管富裕家庭還是一般家境的,基本都是準備一樣的祭品,無外燒豬燒肉和全雞全魚,一個家族的人一起備好東西抬著上山,祭掃完畢多半把祭品是分掉的,不會浪費,我作為外地人每次看到這些場面會覺得很有傳承,確實每年的這一次活動會讓人更有歸屬感。現在國家專門設定了清明假期,使得更多人能夠有時間去祭拜祖先,個人覺得是很好的事,特別是大家族,可以借這個活動聚在一起,很難得。

    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很多地方都有逢紅白事要鬥富顯闊的行為,不僅造成浪費,更有甚者會因為焚香燒紙引發山火的。這種個人覺得確實應該改掉。

    再者,像我這種身在外地離家太遠,回去確實有難度的,怎麼辦?這不是個例,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種無奈,難道這就不孝了嗎?每年抽出點時間,或者過年或者年中休個假,總可以回家一趟,藉機去先人墳上祭掃一下,心意到了也就可以了。

    這是說傳統的祭拜,那麼要不要還保持這種傳統?個人覺得是要的,生活中需要儀式感,儀式感可以讓這件事更加容易觸動人,更加讓人留下一個敬老和講究孝道的印象。但是除此之外,例如燒香燒紙,祭品鋪張浪費這種不太好的習俗應該儘量簡化或者改變成一種更樸素更環保的方式,像廣東珠三角地區這樣就很好,一大家子湊份子買東西,祭拜完了帶著東西找個飯館,一起聚餐,再點幾個菜,很完滿的過了一個節,多好!不管大家還是小家,聚在一起,說說故去老人的一些趣事,一起追思一下,不僅加強了家族的團結和睦氣氛,也讓下一代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先輩,更能起到教育作用,這樣才是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當然,追思先人的同時,更不能忘了在世的人,祭拜祖先是孝道,侍奉好在堂的老人更是現實應該做好的。這也是清明這個節日最根本的意義所在。流於形式的去祭拜掃墓,不如買些時令蔬菜禽肉,瓜果點心,借放假的機會去給父母做頓豐盛的飯菜,大家一起其樂融融。父母不在身邊的打個電話或者影片一下,說說話聊聊天,讓父母能夠開懷,不必掛念在外謀生的你,這都是很好的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噴漆工,自己開了店,地方不好也沒有客源,修理方面也不會,最近熬不住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