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凱恩斯

    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是有痕跡的,但是最好不要後面帶一個歐,比如德國。德國的製造業並沒有出現空心化的問題,去年前年,討論工業4.0的時候很多人就談到了西門子安貝格工廠,很多人都在說這個工廠是德國未來製造業的縮影,這個工廠擁有全歐洲最先進的數字化生產平臺。比如這個安貝格工廠實現了以下幾點:

    1、生產不同元器件,只要修改一些控制軟體,既可以調整工序,實現定製。

    2、需要工人處理的工作量不到總工作量的四分之一。

    3、24小時供貨,平均每秒生產1件。每年生產30億個元器件,產能是沒有數字化工廠的8倍。

    4、工序會被實時監控,並透過大資料或者說人工智慧分析和反饋,次品率十萬分之一,這是全球最少的次品率。

    工業4.0的工廠,當然不只是安貝格,但是對於工業4.0詮釋的比較清晰的,就是這家企業,另外還有幾家不錯的工業化企業,比如博世洪堡工廠(這家工廠生產液壓閥,而博世在汽車配件方面被很多人熟知,比如火花塞),比如巴斯夫化工集團凱澤斯勞滕工廠。我們前幾天之所以看好美的集團,並且將其未來和德國庫卡聯絡起來,是希望中國未來也會普及這種型別高智慧化的工廠,這其中關鍵兩點:其一降低成本,其二降低次品率。

    所以,德國沒有製造業空心化,但是美國,在之前的確出現了製造業空心化。其汽車業有所萎縮,鋼鋁產業的萎縮甚至直接引發特朗普得罪全球的打貿易戰。巨頭們紛紛將製造業單獨分出來,遷移到其他國家。為什麼?

    很簡單,美華人均GDP6萬美元,越南人均GDP2186美元,如果製造業是以人力為主,那麼美國就不得不放棄整個產業。人均GDP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效率,更是體現了一個國家勞動力的成本。

    於是乎,如果你製造業的自動化水平能夠到達德國的水平,那麼平均單個工人的產出就高,比如德華人均GDP45000美元左右,同樣製造汽車零配件,生產十萬個配件德國只要一個工人,而越南需要100個工人,那麼這部分產能應該放在德國搞智慧工廠,如果製造一噸鋼鐵,德國需要一個工人,而越南需要3個工人,市場經濟原則下當然會去越南建設鋼鐵廠。

    你看,市場是會最最佳化選擇的。有人說中國如今產業有很多困難,困難就在這裡。人均GDP上升,說明我們用人成本在上升,但我們的很多產業依然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區域,比如鋼筋水泥。提高技術能力對於這些產業的提升十分有限。而如果跟隨德國的工業化4.0,在教育方面,在工程師數量方面,在產業基礎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個40歲向上的人,你要他從鉗工轉變為機械工程師,是很難的,人才的培養也不只是在學校,而是企業,產業和學校一起培養。當我們智慧化工廠還很少,自然而然,能夠提供高階工程師技術的人才,同樣也很少。

    而美國,實質上和中國如今的難題一模一樣。別覺得美國有什麼不同。其人均GDP6萬美元,就如德國這樣的智慧工廠都未必能夠滿足這個人力支出。在這個時候,美國向盈利金字塔的頂端進發,一個是網際網路,一個是金融。

    美國金融從業人員比例非常高,而美國的矽谷產業,以及圍繞大學院校的科技服務業非常發達,這已經形成了一定成體系的工業。是不是科技產業就是靠靈光一現,其實不是的,科技研發也是一個產業系統的結果。

    其實科技產業也一樣。我們在兩年前就在談一個詞彙,“陣地式研發”,研發不是靠靈光一閃,這裡面有CRO這類臨床資料採集,有CMO,各種配套的研發人員組成不同的公司,如流水線填滿藥物研發的每一個關口。所以,大企業投入多少,產出多少,在未來會逐步逐步變得更加可見,而過去,有些研發實際上來自於靈光閃現,諸如青黴素,諸如第一個雙盲對照的柳橙汁治療敗血症。

    說了很多,也許有人要暈了,那麼說幾句總結,如果嫌煩,就看這裡:歐洲沒有製造業空心化,至少德國不存在,美國的確出現了製造業空心化,這是因為其人力資源成本過高,而中國如今面臨的問題,就是我們的人力資本比東南亞部分國家更貴,低端製造業正在往那邊流失。我們的解決之道,要麼和美國爭搶網際網路和金融高地,要麼建設智慧工廠,提高單個工人的效率。而這個過程中,需要企業和學校共同實現一個方面的突進: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跟朋友持續最長的友誼有多少年,現在那個人跟你關係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