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官廟人孫玉龍

    立秋無雨是空秋,立秋這天若無雨一個秋天都會多旱少雨,雨少乾旱農作物都枯死了能收到什麼,所以說是空秋!

    萬物歷來半收,是說田裡的農作物樹上的果子遭病蟲害天氣最多能收回一半,若秋季大早也許粿粒無收!

  • 2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這是句北方(尤其是黃淮河流域)農耕經驗的總結諺語,內容很豐富,適合由專家做技術性解答。下面簡介些知識,供參考。

    字面解義:“空秋”指不吉詳的“災秋”,意是未來不順。“歷來”指規律性,“半收”指災害程度。

    【1,講秋種作物豐收的墒情制約條件】

    北方關內入秋前後,以及收完秋莊稼至中、晚秋時,如果長久晴空萬里,少雨乾旱,土地缺墒,不利於秋種作物的播種與生長,最終將較大可能造成來年減產。而舊時主要靠天緩解旱情,所以根據多年老經驗,從當時的天時能斷定次年收穫的極大風險。

    【2,講秋種作物綜合管理措施的重要性】

    既然秋旱威脅秋種作物的豐收,甚至達到減產一半的程度,所以提前採取必要措施,預防為主,以人力補救天時的不足,是農業和農民必須的耕種管理措施,而不能被動坐等著來年的損失。可見,兩句話不單是老經驗,還是對農家的警鐘語。

    【3,講異常氣候對來年全年收成的潛在危害】

    古代中國24節氣背後是一個整體的農耕時間經驗總結,從中能推測出,古人早就從季節氣候的整體性變化角度,認識到短期氣候鉅變與全年農收的關係。這兩句話背後就是這個思想,即秋天異常乾旱的反常性,較大可能是下一整年氣候異常的先兆,後面意味著次年降水、溫度、溼度、蟲害等會因此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造成老經驗的失效。所以,這兩句話也包含著“辯證耕種,預防為主”的積極減災、防災思想。

    【4,講天氣和氣候的變化關係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決定性關係】

    秋天短時間的旱情屬於天氣因素(微觀),所引起的次年多個季節的連續天氣異常屬於氣候因素(宏觀),將聯合影響農耕制度和農收程度。

    上面是從純粹農事角度做的理解,但民間農諺常常也藏著傳統的文化理念,展現著古人的價值觀,兩句裡大約有:

    【5,講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人天感應”思想】

    句意背後強調的也是“天、地、人”的對應變化關係,“天→地→人”是決定關係。人如果領悟了這層自然規律,則“人→地→天”是補足關係。所以,兩句話也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哲學觀。

    【6,講《易經(周易)》的辯證思想和預測思想】

    兩句話裡已具足卦辭的五卦條件,可預測某個時期的“天、地、人”狀況,所以句意並非胡亂猜測,不單是對多年經驗的總結,還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同樣,這種預測遵循的就是《易經》裡“道”的執行機制,即“道”的辯證法。

    【7,講農業的五行思想】

    萬物皆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變化,生克關係推動著物相的轉化。就農事而言,兩句話裡已有“五行因素和相剋關係”,所以,怎樣將之扭轉為“相生關係”,善用五行規律,就是兩句話最初的設計原理。

    【8,講樸素的因果思想】

    在古代,農業活動關係家庭的興衰,進而關係個人的禍福,往往使得“天時異常”是各種未來災難的開始。天失德則違時,地失德則違產,人失德則違願,三者有看不見的對應關係。反之,“天災、地貧”都是對人缺失道德性的懲罰,所以兩句話也是對人未來命運的警告。

    總之,這兩句農諺都是智慧語,從中能管窺中國祖先們“理解歲月、覺悟人生、直面禍福”的坦蕩氣概,值得牢記終生。

  • 3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指的是立秋無雨,這一自然景象出現,意味著當年年景不好,沒有風調雨順日子,自然景象輪亂,該下雨的沒下雨,大旱,該不下雨的,下大雨,爆發河流、山洪災害,蟲害或其他自然災害影響,使農事沒有好的收成。這裡的秋比喻為收成。萬物豐收比往年就減少許多,大概只有一半的收入。這一自然現象是人們長期勞動過程中總結的實踐經驗,形成預測收穫成果,為生活節約開支,囤積糧食為日後生活做未雨綢繆作準備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拿到2連FMVP,四次得分王,一次MVP,歷史地位可以超越科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