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法國人又是如何看待這場暴動的?
6
回覆列表
  • 1 # 劇中人

    巴士底獄關押了七個人不假,但是,如果以人數的多少來評定它的價值,未免有一些複雜問題簡單化之嫌疑。

    首先,波旁王朝在路易十四時代對輿論採取了高壓管制,例如伏爾泰便曾被關入監獄當中,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不過,路易十四死後,國家對輿論的管制大大退潮,不少開明貴族掌權,這也讓巴士底獄中不少犯人重見天日。

    可是,路易十六時期,由於經濟發展趨緩,資產階級尤其是農業資產階級始終不能進入政權,掌權者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出現激化,而三級會議的壓制與國民議會被取締更讓雙方矛盾公開化。於是民眾要起來反抗波旁家族,而要達到反抗的目的就要打倒它的象徵,巴士底獄便是如此。所以說,攻打巴士底獄不僅僅是為了解放犯人,更是為了宣告革命的合法性。

    參考文獻:雅克 索雷《拷問法國大革命》 商務印書館

  • 2 # 歷史柳

    建造於14世紀的巴士底獄最開始是一座防禦英華人進攻的軍事城堡,那裡駐紮著皇家軍隊。後來巴黎不斷擴建擴建。。。這座城堡的位置從郊區變成了市中心。。。就沒法繼續當軍事堡壘用了啊!於是在14世紀末期,國王把它改造成皇家監獄,用於關押政治犯。到了17世紀末期時,裡面其實都沒關多少人了,最多的時候也就30個犯人,主要是一些反叛的貴族,欠債不還者,與貴族小姐夫人有染的流氓,異教徒,寫煽動性文章的文人等等

  • 3 # 慕什塔戈

      感謝悟空小秘書邀請!發生於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行動,是法國大革命的開端,其根本目的不在於營救獄中囚犯,而是宣告法國民眾與封建統治階級的徹底決裂,標誌著民眾推翻法國專制王朝的戰鬥正式打響,因而這一天同7月4日的美國獨立日一樣,作為法國國慶日而被永載史冊。如果僅僅以解放人數的多寡來衡量攻佔巴士底獄行動的成敗,就會嚴重低估這次行動的歷史意義。

    圖示:反映法國大革命的畫作《自由引導人民》

      巴士底獄,坐落於巴黎市區東部,最初是依照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為防範英華人的進攻而建造的皇家城堡。它高約100英尺,圍牆厚達12米,建有8處炮塔,裡面共設定15門大炮,炮口居高臨下,俯瞰整個巴黎,大炮旁邊堆放著幾百桶火藥和無數炮彈。進入18世紀以後,巴士底獄的功能由防禦堡壘轉變為皇家監獄,成了波旁王朝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場所,凡是膽敢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囚禁於此。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的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就曾經先後兩次在巴士底獄服刑。因此,在當時法華人民的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

    圖示: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的塑像

      當年巴黎民眾發起的攻佔巴士底獄的暴動行動,完全是為了向法國專制王朝宣戰,以此帶動法國各地掀起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如果單純是為了解救獄中囚犯的話,巴黎民眾可以採取其他隱蔽而又高效的辦法,來達成此目的,根本沒有必要採取這種極端手法。因為在圍攻巴士底獄的過程中,監獄看守有足夠的時間用於處死囚犯,致使解救行動無功而返。

    圖示:油畫《攻佔巴士底獄》

  • 4 # 陳定定教授

    題主說的“巴士底獄暴動”,多半是指標誌法國大革命開始的著名事件——攻克巴士底獄。與大多數人對“革命”“暴動”造成巨大傷亡或者解救出大量人員的印象相比,巴士底獄本身恰恰有違這個認知,因為巴士底獄就只關押了七名犯人。 巴士底獄的前身是作為巴黎城外的要塞存在的,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隨著巴黎市區的擴大,巴士底獄逐漸被包圍在城區樓房之中,遂變成關押政治犯的監獄。路易十六在位時期,巴士底獄內關押的犯人數量出現下降趨勢,至1789年革命爆發前夜僅有7名犯人在押。攻佔巴士底獄的實際意義和象徵意義都是有的,前者具體是為了巨量的軍火庫,後者則是攻佔這個法華人眼中的專制王權象徵。但是無論哪一方面似乎都與這七名犯人沒有太大的關聯。換言之,犯人的解救本身並不是進攻巴士底獄的主要原因,而對法國王權的巨大沖擊和挑戰的意義已經蓋過了一些現實的細節,這使事件本身成為世界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答案還附有一張從法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找到的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關押犯人的名單,清晰可見有七個人在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家的寵物和你賭氣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