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數學做數學
-
2 # 深耕細琢
線上答疑,師生互動方便
錄製微課方便,微課應用方便
對學生有較好的管控作用
過了技術熟練期,應用融合期就好了
1.重複性的工作批量自動處理,把老師從簡單重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舉兩個例子吧!
選擇題的批改:老師只需把選擇題在答題卡里面設計好,推送給學生以後,學生就在平板上點選答題,答完以後一鍵提交,系統就完成了自動批改,老師看到的就是一張報表,哪些學生選的哪些選項?報表中一目瞭然,便於老師針對性的評講。
習題的評講 現在的平板有非常方便的微課錄製功能,老師在辦公室裡批改作業的時候,有學生來問某個題,老師感覺到問這個題目的學生很多,他就一邊給這個學生講解也一邊錄微課,給這個學生講完了,微課也錄好了。其他的學生就可以很方便的看這個微課,不明白的還可以反覆看,不用跟老師面對面,就能夠聽到老師的講解了。
同時,客觀上平板對學生有很好的管控作用。課堂中老師在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時候,推送一個題目定時讓學生完成,學生答題過程中,每個學生完成的情況可以動態地呈現在教室的大螢幕上,學生完成情況,哪些學生已經完成了,大螢幕上一目瞭然。學生在不動都不行,動慢了也不行。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在課堂學習參與度和參與質量。
器之利否,看操之於何人之手。
我在2015年曾經承擔過平板教學實驗班,算是初次接觸平板教學,當時的安卓平板效能與現在無法相比,但有一些功能用過之後感覺的確很方便,在使用過程中也不斷進行過反思,可以說,那個時候的嘗試對於今年的疫情之下的網課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探索意義。
一、平板的優勢既然學生手中有了電子裝置,那麼這款裝置最大的外顯作用就是促進課堂效率。傳統課堂教學環節中,有不少活動是屬於效率低下的,這部分活動如果能夠用技術裝備解決,無疑將提升效率。
1.客觀題自動批改與統計
我是數學老師,經常會在課堂上有一些客觀題需要學生完成,然後對答題結果進行統計,這在傳統教學中屬於非常耗時的操作,然而利用平板,客觀題可自動批改並統計,這個功夫可省大了
2.主觀題拍照上傳
通常情況下,數學課會請學生上黑板演算,當一個學生在上面寫過程的時候,相當於全班所有同學都在坐等,因此除非公開課,在平時的常態課中,我便極少採用這種方式,然而利用平板,卻可收到奇效,學生依然在練習本上作答,然後用平板拍照,老師端可接收並展示在大螢幕上,螢幕上可同時展示多名學生作業結果,相對的,如果用傳統方式,一塊黑板前能站下多少學生呢?最多三四名吧!
所有的學生練習照片,都作為課堂過程儲存了下來,即便在下課進行復盤,也可以從中分析學生課堂認真聽課沒有。
3.實踐操作活動
在數學活動課中,有不少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的需求,如果採用教具的方式,則需要教師在講臺上進行演示,坐在後排的學生難免會看不太清楚,而採用平板之後,可以將視訊推送到每個學生面前,再也不必操心看不到黑板、黑板反光等客觀因素。同時電子化的教具比起實體教具,成本低太多,便捷性也強。例如數學課上講立方體的展開圖,真要提前用紙做個正方體再展開,那得需要多少個?(正方體有11種展開圖)利用電子課件,學生親自操作,比起純粹看教師演示,肯定印象更深刻。
而理化生實驗,更有利於每個學生親身參與。
4.課堂教學資料自動收集
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個活動,在平板上都會有相應的記錄,一節課完成了多少練習,正確率如何,回答了多少次問題等等,電子裝置可以完全自動收集這些資料。
我想起曾經參與過的一次公開課活動,有一位評委便屬於十分重視課堂資料的型別,記下了教師講課時長與學生練習時長,還有發言次數等,我想當他看到平板也能做到這些,而且根本無須勞動老師之後,一定十分驚喜。
現在是大資料時代,學生學習的大資料,並不僅僅只是考試分數,平時的學習中,大量教學資料被忽略了,如果你問一位老師,學生這節課表現如何,老師也只能進行模糊回答,雖然大體上是準確的。而利用好平板,則相當於利用了大資料來進行回答,結果是精準的,這種課堂資料累積起來,可分析的內容將來更多,對教學的指導意義也更強。
二、平板的劣勢1.眼睛肯定會受到影響,教室裡有大螢幕,還有平板螢幕,如果只有一節課,還好說,如果每科都採用這種模式,對學生的眼睛和老師的眼睛都是極大的挑戰。
2.平板媒體互相影響,每個平板都有獨立的聲音系統,因此如果在課件中有聲音出現,要麼戴耳機,要麼音量調低,而課堂上戴耳機,老師講課怎麼辦?音量調低,同桌肯定聽得見。
3.對老師備課上課提出更高要求,許多平板教學的課件,有較強互動性,需要老師提前製作好,這對有一定資訊科技能力的老師還勉強,然而普及開來,一定會出現問題,需要提升全體老師的資訊化教學水平。
4.裝置更新太快,以安卓平板為例,通常情況下三年左右,廠商也不再對系統提供更新,這塊平板便算是廢了,沒有系統軟體的支援,上面的教學軟體也不能再使用,對比安卓手機的更新換代速度,基本上三年是極限,對硬體投入有較高要求,相對的使用ipad壽命會更長,但它的價格也不低。
三、對教師的挑戰在課堂上使用平板,與傳統課堂肯定會不一樣,究竟是哪裡不一樣,是需要每個教師深思的問題,一般而言,資訊科技手段與教學策略是相輔相成的,一項技術需要配備相應的教學策略,同時不同學科不同教師對技術的掌握不同,因此能夠使用的技術也不相同,這就存在一個匹配問題了。
最佳匹配就是,一名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合理使用了某項技術。
這項技術,首先是該老師熟悉的技術,如果不熟悉,就跟某些公開課一樣,臨上課前還要請技術人員除錯,那便無法常態化,多半會在公開課結束後束之高閣,我見證過無數這樣的公開課表演,在令人瞠目的聲光效果之後,問該老師如何實現的,支支吾吾,原來是有後臺支援人員,那麼,不是自己的技術,想常態化,太難。
其次,這項技術,應該是這節課最需要的。平板進入課堂,最擔憂是為使用而使用,明明用傳統方式可以更容易操作,卻偏偏要用平板,例如學生交流發言,站起來說一句就完了,還要使用平板,錄個音再發給老師端,再到音箱中播放,何必呢?教室內幾個學生轉過身就能交流,偏偏要用平板打字交流,這就本末倒置了。例如本人在一次數學習題課中,就採用了平板,僅僅在兩個環節使用,就是客觀題自動統計和拍照上傳,其餘環節和平時無異,並沒有整節課學生拿著個平板。
第三,技術一定要合理使用。例如多媒體課件,一節英語課,聽寫單詞,就沒有必要使用平板播放,而是老師讀,學生寫,拍照後平板自動批改(現在某些平板已經進化至可以識別英文單詞了)。
最後,重視平板上的教學資料。可以說,大資料離教學是最遙遠的,當這個概念剛剛被提起的時候,在教育行業,曾鬧出過不少笑話,例如將學生分數表稱為大資料。對於教師來講,要學習前沿教學技術,不能固步自封,經常給教師上資訊科技培訓講座,發現我們許多老師,尤其是高中老師,十分排斥資訊科技,動不動就反問“這能提升高考成績嗎?”我也十分無奈,我對此的回答是“能否提升高考成績,與你的教學水平有關,與技術無關”,言下之意,教學水平高的老師,恰恰會主動學習,因此資訊科技和裝備可以減輕重複性勞動,提升教學效率,而毫無意外的是,他們的學生成績一定會提升。另外一層含義是,如果教學水平不高,那還是先提升本專業教學水平,指望資訊科技提升教學專業水平,是緣木求魚。